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解读|科技创新,重整旗鼓再出发

日期:2020-09-10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孟姝轶
文字 孟姝轶 图片
电话 摄影

学校最新出台的《东北林业大学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为什么要出台“意见”?今后科研导向将有哪些改变?哪些项目将获重点支持?近日,科研院院长潘建平对“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

反思:找准科研定位

作为国内唯一拥有两个可对照实验林场的林业高等学府,东北林业大学一直以振兴祖国林业为己任,一直是林草科技创新的学术高地。“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关键技术研发、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林学、林业工程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但是学校的科研贡献率却呈现下滑趋势——大小兴安岭“固定样地”数量减少、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稍显不足,成体系、可转化、有效益的科研成果相对缺乏,我校在林业高校的科研优势逐渐下降。

“我校具有林学、林业工程完整的创新链,有地处全球三大黑土带上的天然优势和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深厚基础,具备以科技创新换档升级提升东林整体实力的潜力。”谈到“意见”出台的背景,潘建平说。

为此,“意见”精准定位,确立了东林植根于国有林区,以保障国家木材资源为己任,积极为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而努力的定位,构筑东林特色科技内涵,力争在未来5到10年,创设“东林优势种”、东林技术与模式,贡献东林方案、东林方略、东林智慧。实行质量与标准相统一,规划创新链耦合产业链路线图。

政策:破SCI至上,力争产出大成果

为了破解高质量科研成果较少的问题,此次“意见”倡导“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集团攻关”。“集中”“集团”,就是要打破“学科”“学院”的藩篱,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打造大平台、大团队,力争获得大项目,产出大成果。

今后,学校将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研发项目指南。今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地方发展市场需求,围绕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八大方向,设置项目培育类项目。“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需要组建团队。相信通过积极谋划,一定能够形成冲击国家重大项目的实力。”潘建平说。

此外,为破除SCI至上的评价体系,“意见”及时贯彻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全方位增进科技人员获得感。一切智力输出、技术服务都纳入科技成就范畴,打通管理机制隔阂。潘建平表示,“这标志着,今后对于成果的鉴定、评价,都将不唯论文,而是用‘证据支撑链’来体现成果的价值,科研人员可以举证解决了什么关键问题、填补了什么空白等‘证据’,获得相应的认定。”

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为了鼓励我校的科研创新能够瞄准国家需求、助力经济发展,“意见”提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计划,实施地方区域发展行动。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基于区域特点及产业优势,开展县域(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全方位创新战略合作。

“此外,意见还以黑龙江省为典型示范地区,以经济振兴为总体目标,启动‘支撑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科技专题,设置涵盖珍贵乡土树种培育、非木质森林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15个百万级专项研究项目,助推东北经济振兴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不仅要有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更要有‘接盘侠’,要有让科技落地的企业。”潘建平说。

哲社:做好“两山”答卷

党委书记张志坤指出,作为林业高校,东林应该在生态文明方面建立一定的话语权。为此,“意见”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主题计划,实施哲学社科繁荣行动,即深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林业与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等论述的深刻内涵,以设计构建生态系统与生态哲学模式架构,贡献“两山理论”东北答卷的东林方案为总体目标,围绕生态伦理与生命共同体界面设定与功效、健康产业与区块链等,启动9个哲学社会科学主题研究方向。

此外,围绕国有林区政企分离、林区变社区等深改任务,“意见”设计“绿色典当”及“生态银行”,盘活资源资产存量,做到国有林深化改革水平与东林能力双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意见’的实施,能够重塑兼收并蓄、交叉融合的体制,构建大科技格局,推动我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各方面工作提速提质,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攀登学术高地,不断拓展优势研究领域国内外影响力,用科技创新行动助推‘双一流’建设。”潘建平表示。

推荐内容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