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校园人物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人物 >> 正文

【修身治学】李伟:修身与治学都要心怀“国之大者”

日期:2022-09-09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文字:黄鹏
文字 黄鹏 图片
电话 摄影

开栏语

2022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个教师节。为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涵养高尚师德,学校全媒体推出“修身治学”栏目,展现我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的精神风貌,展示我校教师修身治学、担当作为的先进事迹。他们中有成栋科技奖的获得者,也有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希望广大教职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立德树人的扎实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李伟:修身与治学都要心怀“国之大者”

个人简介:李伟,男,汉族,1983年生,山东莒县人,中共党员。2015年6月,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结束博士后研究后到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以来,入选黑龙江省“龙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十年间,无论是面对人生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还是科研领域的选题定向,亦或是日常指导学生的授业传道,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伟教授,总能以朴实的言行、深刻的洞见,诠释着对“国之大者”的选择。

德之大者,为国与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修身始终是士人进阶之基、立业之本。修身又以立德为要,立德既要立个人修养之“小德”,更要立理想信念之“大德”。

201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李伟,取得一项林业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林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引起国际林学界瞩目。

“基因编辑”是当下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热词”,林木ChIP技术正是这样一项应用于高效探究林木基因相互作用机制,进而开展林木精准基因编辑调控的技术。

“通过基因调控,就可以创制出具有抗旱、耐盐碱、抗病虫、速生高产等不同特性的优异林木新种质,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不同需求。林木ChIP技术目前已成为国际学界研究基因调控通用且最成熟的技术之一。”李伟说。

研究成果一经刊出,不少美国林业科研机构闻风而动,纷纷向李伟抛出了橄榄枝,给出了优厚的待遇。而李伟不为所动,在博士后出站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

学成归国的初心为何如此坚定?李伟讲起了他的故事。“研究生期间,我在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进行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了解到农作物种子被国外垄断公司‘卡脖子’。所以,去美国之前就确定了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进行农业方面研究,扭转‘卡脖子’局面,一个是进行林业方面的生物能源研究,机缘巧合下研究起林木分子生物学。我的研究不能帮助外国人再在林业方面对祖国‘卡脖子’。此外,我出生在孔孟故里,从基因上就注定了自己是个安土重迁、以家为重的人。”

两个研究方向,一种报国初心,就是以家国为重、为国家民族利益计!“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李伟,为这八个字作了最好的注解。

才之大者,经世致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是国家选贤与能、国人推毂荐士的最高遵循。德才兼备之士则莫不以学以致用、经邦济世为最高追求。

在农业领域,只有保障了种子安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中国碗端中国粮,林业领域同样如此,这也是李伟在2015年回国后选择入职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的初衷。

“林业研究必须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团队据此形成两个科研方向,一个是聚焦林木环境适应性研究,一个是聚焦木材形成分子调控机制。”

“植树造林不能跟农业生产抢土地,我们重点研究林木在农田之外的干旱、盐碱、多风沙地带的环境适应情况,有针对性的培育新树种,一来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二来林木生长起来后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防护。我们申报的十三五课题就是关于多年生林木耐旱性机制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在林木耐旱机制上我们取得了新突破。”说起这件意义重大的事,李伟颇为自豪。

在林木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李伟围绕木材形成机制这一关键问题,揭示了木材形成的多层级基因调控网络与反馈调节机制,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文章被杂志推选为封面文章,被同行专家专文评述和重点推荐。

“通俗具体地讲,我们的研究实现了对杨树材性进行定向遗传改良,为杨树这一速生木材满足国家高品质生产生活用材提供了现实路径,在研究领域内,这项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十年前,国内对林木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处于跟跑情形,现在,我们实验室以及国内整体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并跑,我们在某些领域实现了领跑。”

我们常说科学研究要抱定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就是因为科研产出具有不确定的周期,林业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尤其如此,处于林业研究全链条起点的林木育种研究更是如此。仅十年时间,从落后于国际同行到实现领先并跑,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科研非常枯燥,但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每当在构建技术网络上取得一个点的突破,那种兴奋是无法言喻的,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突破,就构建起技术网络了。国家、学校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在我入职之初就解决了我爱人的工作,提供各种优厚条件,士无以报知己,只能踏实努力的工作,连工作都做不好那可真说不过去。”李伟感慨地说。

静心笃志、敢争一流,做学问、搞研究以有益于国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李伟的这种表现,不正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么?

师之大者,立德树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师之道,在授业解惑,更在传道立德。

自32岁成为教授、博导以来,李伟一直指导研究生和留学生,坚守着育人事业。他不仅亲自指导学生的课业和实验,还找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并专门设立了“Journal Club”给学生分享和讲解专业文献。

李伟常对学生说,“每个人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就没有事了。”大道至简,简单的话语正是李伟在治学上对学生的言传,而学生则悟到了很多。

“在李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做好自己的分内研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对学习、对知识最大的尊重;对待科学研究要严谨求实,面对困难要坚定信念、潜心钻研,就一定会实现目标。”研究生代秀芳说。

李伟身上有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但他从不跟学生高谈阔论、讲高大上的理念。“李伟老师有时和我们讲他的受教育经历,讲他的导师对他的影响,把只言片语串联起来,结合李伟老师的个人经历,‘家国情怀’这四个字就浮现出来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研究生张宝丰说。

谈起对学生的这种身教,李伟说,“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我也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

“我的老师都是行动派,研究生导师张宪省教授在美国求学时,年纪轻轻在学界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他坚持回到祖国、回报国家,在我去美国留学时,他对我就一个要求:出去了必须得回来。我博士后时的导师姜立泉教授祖籍山东,在美国高校工作时,他常常到国内访问交流,与国内的大学、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提升祖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有老师的影响在先,我不敢对学生坐而论道。”谈起这种传道育人方式,李伟非常谦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李伟身上,我们看到了师道的代际传承,看到了经师人师的统一,更看到了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也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只有自己先立德修身,才能更好地树木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