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学校隆重举行2022年科技工作会,总结近两年学校科技成就,部署未来科技工作。
过去怎么样?未来怎么干?让我们深入解读李斌校长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攻坚任务,致力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打基础、立长远的布局基本形成
近几年,“双一流”建设为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谋定“林工交叉、林理支撑、林文相融”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全校共识,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成果产出等持续向好,科技研究氛围快速提升,激励机制展现成效。
(一)科技立项实现突破
2021年,国家首次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旨在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的机会,培养、锻炼一批未来的领军科学家。目前,我校已有李伟、王恩姮等青年教师获此项目,他们将从“木材形成过程中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分子调控机理”“黑土农田浅沟向切沟发展的阻控技术及原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助力国家科技发展。
“学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实现了‘十四五’的开门红。”校长李斌表示。这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大多立足东北、林木、生态等方向,将为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贡献科技力量。
校长李斌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针对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学校将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
此外,学校目前已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国家社科基金获批6项。这些都表明,学校在狠抓项目申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021年至今,学校纵、横向科研项目累计合同经费4.38亿元,其中横向合同经费2.01亿元。横向课题中100万元以上的科技开发及服务项目达到34项,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
2021年,东北林业大学木耳培育专家团队邹教授指导贵州种植户高效采耳
除横向项目不断增加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也不断增多。2021年至今,学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52件,转化收益达到1972万元。学校已征集和报送784项科技成果,其中4项被列入黑龙江省科技招商重点推介清单。学校围绕我省重点领域征集科技成果92项,其中23项已经与企业对接交流。学校收到技术需求59项,正在针对其中22项技术需求进行成果转化对接。
2022年6月,学校与七台河市林草局现场签约
校庆期间,学校与12个地市企业签署战略和具体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与龙江各地市和企业合作的机遇,其中“刺五加高效繁育技术”“红松嫁接技术”“仿生胶黏剂与胶接技术”等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
2022年7月,学校与省内市地、企业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三)智库、基础研究不断增强
我校依托智库,专家撰写的建议有30篇被省内相关部门采用、12篇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编发。学校牵头编制了全国第一个省域范围碳汇经济发展规划,牵头开展全省生态产品GEP核算;提出推动了龙江启动“兴安岭生态银行”试点建设。
基础研究成果的水平不断提高,在Nat Sustain、Nat Comm、PNAS、Adv Mater、Angew等期刊发表Q1区论文1100余篇;自然指数从2019年的3.81上升到目前的8.48。2021年,新增生态与环境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至此学校共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而且各学科的排名也在不断提升,其中植物与动物排名3.4‰、农业科学排名4.3‰、化学排名4.8‰、材料学排名5.7‰、工程学排名6.5‰。
(四)科研战略布局基本形成
学校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生态安全、绿色发展,以及东北振兴需要,先后成立了“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林草智能装备研究中心”,与华大基因合作成立了“东林—华大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学校重视特色前沿基础研究,布局更加明晰,提出了五大平台建设和五大创新研究领域。
2021年12月,学校成立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年11月,学校牵头成立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五)学校科研环境更加宽松,机制更加灵活
学校推进落实依托平台建团队工作;修改了业务接待、劳务费发放等一系列经费使用管理规定,给科研人员放权,激发科研工作者的活力与创新力;实施“科学顾问”与“技术顾问”制度,激发内部和外部高层次人才服务学校发展的动力;创新了“破五唯”背景下东林奖励新模式,设立了成栋奖,初步树立了东林“成栋奖”品牌。
(六)人才引进持续好转
这几年学校在人才引进、人事机制改革上下了大功夫,人事激励机制改革大框架已经构筑,并正在发挥积极效应,人才引进和人才项目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据统计,今年学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66%来自于引进人才,人才红利初步显现。
近两年我校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海外优青、托举人才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
学校推动的特岗计划,既稳定了人才,又推进了人才潜心学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向好明显,学校推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给二级学院明确了任务、施加了压力,产生了明显的动力。
谋划布局,全力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未来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什么?李斌校长指出,我们要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在聚焦碳达峰与绿色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一)要在学校战略方向的布局中找准位置。
东林的特色战略布局就是立足林、做强林,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保驾护航。今后学校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学校层面上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引导。各学院、各学科、各团队要在其中找到研究的突破点,着力攻关,坐稳板凳,久久为功。期望在碳汇与生态、林草大数据与智能、先进生物质材料、基因与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实现引领性突破。
(二)要在构建和培养高质量学术团队中有新设计、新举措。
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关键的科学技术突破,都不是依靠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进行合作攻关。学校要在基于重要成果产出和任务要求、学科评估要点等方面,开展多部门联动,一体化支持和引导团队建设,为团队的长期建设和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三)要在国家大项目(包括国家基金)谋划上有底气、下功夫。
李斌指出,一流学科一定要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撑,这是体现一流引领的标志之一,其它重点建设学科要有主持重点项目课题的突破,这方面,我们的差距还不小,我们要主动谋划、下功夫组织,争取在科研立项上再上新台阶。
(四)要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上实现再增长。
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大现有科研成果的精准宣传推介力度,要善于走出去寻找机遇,通过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撬动与大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深耕,实现新突破。
(五)要管理好科研平台,更好发挥平台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效能。
目前,学校的各类科研平台很多,但内涵建设还不强,申请比较积极,但建设比较乏力。学校已出台了平台建设管理文件,要落实好。对重要的科研平台要建立年度考核评估机制,要实质性推进大团队建设机制,促进科研平台做强做大。
(六)要在国际科技合作上拓新路、开新局。
国际科技合作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我们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但实质科研国际合作、获得国际联合项目立项很少,我们要用好奥林联合研究院(智慧林业、林源化学与材料)、着力推进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等,以研究生联合培养为新起点,拓展科技国际合作,实现国际联合项目等国际科研项目的更大突破。
回顾过去,东林成就辉煌。如今东林已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正站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起点,正处于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期、攻坚期。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东林建设新征程上担当作为,开创东林更加恢弘壮阔的美好未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