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的典型鼓舞师生至诚报国、敬业奉献,学校启动了《学习黄大年,寻找东林赤子》活动。经过寻找,我校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振兴中华作为吾辈毕生之责;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泊淡名利、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坦坦荡荡……现学校全媒体陆续刊发“东林赤子”的典型事迹,希望东林师生可以把黄大年未竟的事业发展好,在东林建设更多的黄大年团队。
付玉杰:知行合一打造林源植物药的天地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理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也成为像黄大年一样当代科学家的实际追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付玉杰,不仅像黄大年一样,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为了科研事业不断拼搏,更是用“知”与“行”,为林源植物药的开发、利用,打造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夫学莫先于立志
阳明说,“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意思是,做学问和做事业一样,首先要立志。志不立,如同种植植物而不种其根,却一门心思培育灌溉,终究劳苦无成。付玉杰从小就立下了要当“科学家”的愿望,虽然当时她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科学家,却因科学家是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人,而定下了自己一生的目标。
1967年出生的付玉杰,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父母都从事技术工作。付玉杰在姐弟三人当中排行第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时期,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们分散开,她被安顿在姥姥家。
“姥姥家一进院门栽着棵丁香树,院里种着花草,家里还养了很多动物,我是一个出色的饲养员。到了夜里,那里的星星可真亮呀。每天晚上,看着星星,我就开始胡思乱想。”说起那段童年时光,付玉杰话语中充满了化不开的甜蜜。
正是这段时光,让付玉杰爱上了自然。她会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会守在檐下看燕子衔泥。而自然的神奇也唤醒了她对知识的渴望。“自然界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我能为这个奇妙的自然界创造什么东西?”上学以后,刚刚接触到化学,付玉杰就被色彩斑斓、趣味横生的各种实验吸引,于是在高考中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化学专业。
1985年,付玉杰以高考化学98分、与满分仅差2分的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与化学的牵手。而因着从小的志向,这次的牵手注定了她一生的道路。
“我喜欢创造,有机合成能够造出世上没有的东西,是一门艺术科学。我喜欢那种经过我的努力从无到有的感觉。”付玉杰说。
学习以勤确谦抑为上
阳明说:“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意思是,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而是把勤劳谦虚当作高尚。付玉杰是聪明的,但是让她成为“学霸”却是她的刻苦。
如果仅有梦想而不努力,那么梦想最终只能变成空想。
付玉杰是个讲求实效的人。读大学期间,理论课上她认真笔记,实验课上她细心动手。“我的笔记工工整整、条理清晰,一直是班里的范本,直到现在还都保留着。”学霸付玉杰大学毕业以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的硕士。
那是1989年,电脑尚未普及、网络还很遥远。为了查找资料,付玉杰会钻进图书馆把几十年前的文献翻出来,虽然常常弄的一手灰,虽然由于没有复印机,很多有价值的资料都需要手写抄录,但付玉杰还是在读研期间就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这样的成绩,即使放在轻点鼠标就能获取资料的今天,也属不易。
作为女生,她除了比男生更细心外,却一点都没有女生的娇弱。但正是因为她的细心,她才能够在普普通通的重结晶实验的三角瓶底部发现极小极小的、具有漂亮晶型的物质,成为课题组多年来第一个制备出有机锡单晶化合物的人。
1992年,付玉杰硕士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的她,面临着多种选择——留校任校、去上海某公司工作、继续攻读博士……在众多的选择中,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哈药集团技术中心。“那时候虽然没有知行合一的概念,却已经想要把所学的知识放到实践当中进行应用。西药大部分都是合成出来的,哈药集团应该可以给我的专业知识提供一个实战的舞台。”
从理论到实战,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发现很多想像不到的困难。
付玉杰在哈药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蛋白糖产业研发。当时企业已经从某高校购买了相关技术,付玉杰的任务是把原有的技术进行优化,让蛋白糖的提取更稳定、产量更高。
雄心满满的付玉杰以为这样的任务只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一做就是两年。攻克实验室产品纯度用了几个月,解决中试放大出现的问题又是大半年……这样的经历也让付玉杰切实体会到,科研人员只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只不过是科学的探讨,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虽然意想不到的难题接连出现,但是付玉杰坚信,科研工作没有死棋,办法永远要比困难多。她谦虚地向工人们请教中试那些大罐子中,哪个按扭是管水的,哪个闸门是管电的。她挺着怀孕的肚子楼上楼下的奔波于各实验室、车间之间。
扎实的理论功底,加上勤奋的躬耕实践,让付玉杰在哈药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果——蛋白糖、阿莫西林泡腾片、干扰素制剂……看着自己的成果能够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付玉杰体会到了“科学家”的意义所在。
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阳明的意思是,自己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就是真理。付玉杰正是尊重了内心,放弃了在当下,选择了未来。
1999年,付玉杰已经成为哈药集团技术中心的工程师、课题负责人。在那个月薪普遍四五百元的年代,她已经是每月收入2000多元的高薪人士。
工作顺心、家庭和睦的付玉杰却并没有满足于这样表面的繁荣。有一个声音在她的心中呐喊:每天只能做公司交代下来的科研任务,自己的创新想法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明白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付玉杰毅然辞职。那一年,她32岁。她选择和女儿一起上学,女儿进入小学,她则踏进了东北林业大学,开始攻读博士。
那时国内对于植物方面的研究,还仅局限于植物资源的分析、分类、培育,处于“摸家底”的状态。有效提高植物提取率,尚未引起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很多人都认为植物资源那么多,就算浪费着用也没有问题。可是付玉杰却已经意识到,植物资源不会取之不竭,可持续发展才是未来植物资源研究的方向。
付玉杰的前瞻性,被后来的同事们称为“神预测”,因为她预计会发生的事情,总是在不久的未来应验成真。像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几年以后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
付玉杰在博士期间主攻甘草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也就是要把甘草中最有“用”的成分定向提取出来,获得高得率、高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传统的分离方法只能把药材中“游离态”的活性成分提取出来,对于植物中更大含量的“结合态”成分提取率则非常低。活性成分对于植物来说是生物防御素,只要受到外界蚊虫叮咬、微生物侵害等胁迫时,植物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释放“结合态”中的防御素,这个过程在植物中是如何实现的?能否模拟植物的这种能力把人们需要的活性成分全部从“结合态”中游离出来?付玉杰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植物提取行业中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科研创新的灵感就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思想碰撞。只做、不想的是操作工。边做、边想才有创造性。”
辞职攻读博士以后收入锐减、女儿升学后出现多方压力,这些让付玉杰在这段新的求学之路上付了“拼了命”的代价。每天早上把女儿送到学校,她就扎进实验室。女儿放学以后,送子车直接把孩子送到实验室。付玉杰的女儿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实验室的孩子”。那时和付玉杰在一个课题组的王文杰到现在都忘不了:“有一次我们大家在别的楼层开会,一直讨论到深夜11点多。付姐的女儿在办公室睡着了。醒来以后找不到妈妈,她以为自己被遗弃了,跑到漆黑的走廊里大哭,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
尽管一直把女儿带在身边,可是付玉杰的忙碌让她并没有时间照顾女儿,只能靠“散养”的方式让女儿自己写作业、做习题,等妈妈下班一起回家,事实上这娘俩回家的时间,时常是后半夜。
在科研上,付玉杰是个讲“效率”的人。就算做同样的提取纯化实验,就算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她总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收率。“其实没有诀窍,就是每一步都要细致入微、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敢想、肯干的付玉杰换来了可喜的回报。她发明的酶催转化和多级诱导等系列绿色高效诱导和培育技术,使原本藏在“结合态”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游离出来,将植物资源的利用率数倍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评价:“这项成果对于野生植物资源来说,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意义。”
是的,这样的技术首先让更多的红豆杉“活”了。因为红豆杉树皮中含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紫杉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过去提取紫杉醇的方法就是扒下红豆杉的树皮进行提取,这是典型的掠夺式利用。扒了皮,树还怎么活。而用付玉杰的方法,却可以把藏在红豆杉叶中、原本是“结合态”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虽然从叶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不像从树皮中提取的那样容易,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技术拯救了更多像红豆杉一样的珍稀树木,这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马建章说。
而在哈药的工作经历,也让付玉杰把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锁定在了林源植物药上。“森林有那么多具有药效的植物资源——红豆杉、喜树、银杏、木豆……可是现在对于它们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林业的科研人员,必须要把‘林’和‘药’结合起来,发挥森林植物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付玉杰说。
的确,单纯的林业院校往往倾向于对树木培育方面的研究,单纯的医药研究,又大多倾向于传统的中医药材。像付玉杰这样能够把“林”和“药”结合起来的,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
虽然国内并不多见,但是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德国海德堡大学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就是这方面的领头羊,拥有植物药研究的世界顶级研究平台。为了向成功者取经,2003年博士毕业以后,付玉杰“辗转”踏上了前往海德堡的飞机,开始了自己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
说“辗转”指的并非路途的波折,而是求学的困难。研究所负责人温克教授对于中国人有着很深的不屑——10年前一名到这里留学的中国人因为英文不好、交流不畅,给温克留下了并不良好的印象,所以10年间研究所都没有再接收中国学生。
为了找回尊严,也为了取到真经,付玉杰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我真是把一天当成三天过,因为这样我在德国的一年就可以变成三年。”她的“拼”,换来了温克的尊重,但付玉杰也因在植物激素的受体研究中时间过长,落下了斑秃的毛病。
一年以后,温克以比中国薪水高出10倍的待遇挽留付玉杰。但是付玉杰却委婉拒绝了。“去国外学习的目的,是建设我们中国自己的平台。”初心未改、目标未变。
带着这样的目标,付玉来揣着在德国攒下的薪水,购买着德国的先进设备、装置,将海德堡大学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活性筛选平台“搬”回中国。
知之非艰,行之唯难
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思是,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付玉杰虽然把自己的科研目标瞄向国际前沿,可是却一直没有忘记科研更要“接地气”,要服务于社会。
回国以后,付玉杰带领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始向一个又一个林源植物药的开发与利用发起了挑战。“我们用国际标准进行科学分析和功能评价,可以让林药更好地走向世界。”于是林果、林药、林菜、林菌等林业资源和林业产业关键技术的升级成为实验室关注的重点。
2003年,付玉杰团队成功申报获批生药学学科,填补了东北林业大学药学学科的空白,历经7年的发展壮大,2010年成功获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在,他们采用多种定向培育技术可以使林源植物的目标活性成分显著提高,他们后期的酶催化转化、多级诱导和生物半合成等系列绿色高效诱导技术,更是使活性成分含量倍数提高,将植物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一次科研的突破,都是一次实力的证明。
而埋头科研的同时,付玉杰也坚持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多年来,付玉杰的横向课题遍及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内蒙古、黑龙江等区域的企业,浙江海正药业、黑龙江珍宝岛药业、山东威海健康集团等诸多大型公司都与付玉杰团队开展了合作。黄芪资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木豆叶活性成分高效诱导提取分离技术中试与示范,黄芪注射液原料生产新工艺,木豆、迷迭香、茶多酚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工艺……诸多科研成果,也在与企业的一次次合作中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除了与药业企业合作,将技术推向市场,付玉杰还时常和相关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基地和车间,进行现场指导。加格达奇、伊春、大庆、威海、邳州……她的足迹踏上过多少地方,她自己都数不清。有时药农甚至直接登门求教“老师,您给看看,我这药哪里不对劲?是不是追肥有问题?是不是得病了?”药农出于对付玉杰的信任,什么问题都会向她请教,但涉及药物种植过程中的细致问题,明显超出了付玉杰擅长的学科,但每次她都会请中草药种植专家来解答。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
阳明的意思是说,当老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学生要涵育熏陶,说最浅显的道理给学生听。付玉杰正是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
付玉杰常说,“一个人的成长与老师的付出分不开,无论是我的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潘华德、傅芳信,还是博士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祖元刚,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索的科研精神都深深影响了我、造就了我。让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有了榜样和目标。”其实,付玉杰传承自恩师的这些宝贵品格,也正在通过她自己的行动,传授给她的学生。
付玉杰有股子狠劲儿——无论寒暑节假,每天早晨7点,准能在办公室里找到她,回家的时间就不好说了,忙碌的时候,连晚饭在哪对付都不知道。学生们描述说,有时候明明已经过了饭点,付玉杰才匆匆忙忙向食堂走去。就算是出差,付玉杰也基本都是乘坐晚上的飞机,以保证第二天的正常工作。
2016年付玉杰不慎扭伤了腰,从椅子上起身都需要别人帮助。但即便是疼得不敢弯腰,她还是一天都没耽误上班,因为她说“一忙起来,就忘了疼了”。可是,哪能真忘呢?每次她在椅子上坐下,都只能拔挺着腰身,每次从椅子上起来,都需要两个人的搀扶才能实现。学生们心疼付玉杰,却又劝不住她,只能每次去她办公室的时候,催着她喝口水,以免老师忙的连水都忘了喝。
跟着这样的“科研疯子”,学生们自然也被“熏”成了“科研狂人”。出生于1986年的焦骄已经是副教授,他现在已经看不惯新入学90后的一点点散漫,“好像有代沟。”可是或许他自己都忘了,他在刚刚成为付玉杰学生的时候,还因为家中母亲病重,无心学习,甚至一度想要退学。那时他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不自信也成为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儿。正是付玉杰的关心和鼓励,才让他静下心来潜心科研,最终取得在硕士、博士期间发表23篇SCI论文的骄人成果。“现在我对于科研的热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焦骄说。
而付玉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也让更多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对于像焦骄这样不自信的,就得鼓励;对于某些骄傲自大的,就得“咔嚓”。“咔嚓”是东北的方言,是狠狠收拾的意思。就是在这样一张一弛间,付玉杰成为了学生们的“孩子王”,成为让学生们“服”的师长。
她“open”的情格、前瞻的眼光,也让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脑洞大开。自从付玉杰担任导师以来,每周五下午2点,她和学生们都要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大家聚到一起用英文交流着近期的科研进展,众多新的思想就在这一次次的碰撞中喷薄而出。
现在付玉杰培养出的学生已超百人,很多弟子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里小有成就,成为各自科研机构的先锋力量。
有时,女儿会吃学生的醋,说付玉杰没时间陪她去逛街、去游乐场。付玉杰只好狡狯地回答女儿:“因为我是老师啊,我带学生是主业,带你是副业,哪有为了主业荒废副业的道理?再说了,我跟学生的时光只有几年,可是我和你是一辈子的缘分,时间还长着呢!”
经常有人问付玉杰,为什么这样拼搏。付玉杰说:“如果说我最开始从事科研事业的原因是自己的兴趣,那么从带学生的那一刻起,我在喜爱之上更加上了责任。毕竟父母把孩子交到咱的手里,咱不能对不起家长。”
别看在工作中、科研上,付玉杰是个毫不含糊的强者,可是在生活里,她慈爱、温柔的一面才将她女人的特点展露出来。
经常有学生刚毕业或者在读博士期间就踏进了婚礼殿堂。付玉杰知道学生经济拮据,心疼学生,总是自掏腰包给学生办酒席。“反正也就是大家借机会聚一下,请两桌客,也花不了多少钱。”可是有一次,已经工作多年、收入颇丰的学生来看望她,她却依然习惯性地抢付账单“孩子嘛,再大也是孩子,哪能让孩子请吃饭?”
目前担任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唐中华,在2005年办理购房商业贷款的时候,找了很多亲戚朋友为他担保,却都吃了闭门羹。毕竟那时候他只是初入社会的博士生,谁会那么放心地为他担保呢?那时他也刚到实验室不久,和付玉杰并不熟悉,但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唐中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付玉杰说了这件事,“没想到付姐一口答应下来,把自家的房子作为抵押,帮我贷款,还跟着我跑了好几趟银行。”
都说做女人难、做成功的女人更难,可是付玉杰却用自己的温柔细腻,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散养”的女儿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的博士生。付玉杰做的东北大炖菜一直是全家人的最爱。
责任催促着付玉杰不断前行的步伐,也鼓舞着她向更高的科研高峰攀登。“我们的生药学,在林源生药学范畴是国际水平,在国内是老大。未来我们要打造一个和国际前沿水平接轨的团队,为祖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如今,当年“辗转”才接纳付玉杰的德国海德堡大学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已经接收了20多名来自中国的研究者,他们和付玉杰的合作也不断地深入加强。我们看到,一直用“知行合一”指导科研的付玉杰,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踏实前行。(文:孟姝轶、郭楠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