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9月4日至6日,在研究生院与生态学院的组织下,全校2300余名学生在帽儿山,共上“森林之美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课。
本次课程不仅首次实现全校非涉林专业研究生的全覆盖,而且突破传统生态文明实践单一维度,创造性地将“红色教育”深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全过程,依托帽儿山实验林场打造“红色铸魂、生态赋能”的特色实践模式。同时,积极联合学校生态文明教师团队、帽儿山实践教学区、小雨滴志愿服务队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团体协同实践格局,教学形式较往届更丰富、更立体。
开班式上,帽儿山教学区教师高元科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学校深厚的办学历史与帽儿山实验林场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
随后,同学们前往第一个科研地点——帽儿山森林生态站。这里隶属于国家科研站,主要用于鸟类环志工作,同时也是相关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教师吴伟向同学们讲述了东林老前辈常家传先生爱鸟、护鸟,建立环志站的事迹。他说,帽儿山鸟类环志中心大大推动了国内鸟类环志工作的发展,为世界鸟类环志工作贡献东林力量。

走进帽儿山三号监测站,同学们便被林场的历史展板深深吸引。展板之上,从1958年开始建设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到参与塞罕坝林场初期建设,再到自筹经费进行“211工程”建设,无不传承着“人拉犁”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重温了“人拉犁”精神的精神溯源与发展沿革,那段东林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用人力拉犁开垦山林、奠定办学根基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激励着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学们纷纷表示,亲身体验了“人拉犁”的艰辛与光荣,深刻体会到一代代东林人扎根黑土、服务林业的初心与使命,意义重大,收获良多。
本次研究生生态文明实践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红色教育”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未来研究生院还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扩大“生态+红色”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引导更多学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东林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