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态学院何念鹏教授科研团队牵头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综合监测平台,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初步建成。这一综合性平台的建成,将有助于揭示普适性生态规律,聚焦区域特殊性,为深入理解寒温带森林响应全球变化的机制确立关键基准,为全球BEF研究提供坚实的景观尺度实证支持。
该平台依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及其下属塔河林业局划拨的5平方公里样地,在中国科学院兴安岭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观测研究站(简称兴安岭地球关键带站)的全面支持和保障下,历时两年顺利完成一期建设。

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重点揭示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碳汇等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BEF研究网络不断扩大,中国科研团队通过建设覆盖主要林区的标准化样地网络,系统探究了物种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该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国际BEF样地面积多在5-25公顷,少数达到50公顷,这类样地可有效监测群落水平的物种组成与动态,为相关研究建立了很好的研究范式。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传统BEF样地在空间尺度上逐渐显现局限。同时,如何实现BEF研究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已成为当前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适当扩展BEF样地面积以匹配“空-天-地”不同尺度的遥感观测数据成为推进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路径。
自2024年5月起,团队主要成员于海丽老师和宗鑫老师亲自带队,组织包括青年教师、研究生、实习生及当地工人在内的近百人队伍,投入样地建设与调查工作。截至2025年8月,已完成基于高精度RTK的16000余个永久定位点布设,建立厘米级空间坐标系统;完成了20余万株林木的定位普查与生长环安装;并在典型林班设立30个60 m × 60 m标准化遥感验证样方,同步获取机载高光谱、激光雷达及地基和背包激光雷达等多源遥感数据。目前初步建成的BEF平台覆盖4平方公里(2 km × 2 km),构建了多尺度监测网络,以期实现“单木生长—群落动态—景观演变”全尺度观测研究。下一步,团队将陆续推进林冠塔吊建设、多源遥感设备集成与运行,以及平台的长期监测与维护工作。



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低温、短生长季等环境特征。该区域作为我国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的唯一地带性分布区,林分结构较为稀疏,林下光照条件良好,灌草层发育良好,整体复杂度适中,生物多样性程度适宜,构成理想的天然模式系统。同时,该区域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地区,其完整的“乔-灌-草”垂直结构为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此建设大面积BEF样地,将有助于解析植物群落的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功能响应,为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该平台作为规模空前的森林综合观测系统,通过融合平方公里级遥感与地面验证网络,可为发展环境梯度下生物多样性-功能关系的尺度扩展方法提供验证平台,将成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环境响应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