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东林赤子】邹莉:用科技让黑土地泛出金光

日期:2018-04-02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黄鹏
文字 黄鹏 图片
电话 摄影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的典型鼓舞师生至诚报国、敬业奉献,学校启动了《学习黄大年,寻找东林赤子》活动。经过寻找,我校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振兴中华作为吾辈毕生之责;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有很多教师像黄大年一样泊淡名利、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坦坦荡荡……现学校全媒体陆续刊发“东林赤子”的典型事迹,希望东林师生可以把黄大年未竟的事业发展好,在东林建设更多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邹莉:用科技让黑土地泛出金光


她的研究并不高大上,但都是能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技术。她的技术革新、发明专利,让木耳实现了优质高产,仅这一项就可以为黑龙江木耳产业增收2亿元。有些地方直接把她的技术“山寨”了去,有几十亿的菌袋都用上了她的技术,让经济效益无法准确估量,面对有人建议她向农民征收专利使用费的建议,她却淡然地说:“科研就是要对国计民生有益,只要农民腰包鼓了,就说明我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她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驯化”暴马丁香桑黄菌的“木耳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邹莉。

两代林业人的传承与守护

邹莉的父亲是森林采运方面的专家,母亲是教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邹莉自小学习优异,对森林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热爱。

小时候,邹莉经常跟着父亲到林区科考,雨后的林区,万山葱茏、苍翠欲滴,“尽管都过去几十年了,但那种初次见到无边无际的林海的感觉,林区上空云雾蒸腾,满眼的绿色与雨后的彩虹相映生辉,各式各样的蘑菇在地上和树上疯长着的画面至今都记忆犹新。”许多年以后,从事森林保护研究的邹莉才意识到,自身传承着的林业人的基因是在那一刻被唤醒的。

高考的时候,邹莉综合成绩全省名列前茅。清华大学招生人员主动联系到邹莉家人,希望邹莉报考清华大学数学系。可是邹莉和父亲却做了个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邹莉报考了山东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这个决定其实是父亲替我做的,他说我学了这个专业将来定大有用武之地。”邹莉说。

当时邹莉并没有意识到“微生物工程”到底可以在什么地方“用武”,直到她毕业以后,回到东北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前身)做了森林保护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才意识到微生物专业的知识可以探明菌害的分子阻断机制,减少活立木上的病害,一定可以让食用菌生长的更好。于是,她确立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食用菌研究。“毕竟,这种研究不仅可以让我的专业知识物尽其用,更有益于经济发展。”邹莉说。

“有人采访我说,你是不是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立志为林业资源利用与保护作出贡献?其实,一个没步入社会没参与到生产建设中的年轻人哪能理解崇高志向和信念?但是或多或少受家庭和环境影响,我对森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真的,并在这个兴趣指引下,无意识或潜意识地从事了这项职业,这或许就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对于科研方向的确定,实实在在的邹莉不愿意人为拔高自己的初心,但林业人都知道,与其说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不如说这是两代林业人对林木科学利用与保护职责的守护与传承。

科研就是要造福国计民生

翻看邹莉的简历:教授、博导,主持或参加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8项……

对于这些,邹莉不很在意,她在意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龙江百姓带来多大实惠,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多少效益。在她看来,与其把成就体现在论文里,不如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室建在食用菌生产第一线,把科研融入到龙江发展的壮阔波澜。

她常说:“我的研究并不高大上,都是实实在在能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只要农民用我的技术脱了贫致了富,我就知足了,做点对国计民生有益的科学研究,这不就是科研工作者的宗旨么?”

正是在这样宗旨的指导下,邹莉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周末和假期,在每年的3至12月,下乡到田间地头农户家里无偿提供技术指导,邹莉团队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革新、发明专利的生产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保守估计,仅木耳优质高产新技术一项每年就能为黑龙江木耳产业增收2亿元。

“我的这项技术是有专利的,在实验推广地区,增收达到了几千万元。最保守地说,平均一个菌袋能多增收0.7元。但是,试验区外,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绝大多数的栽木耳农户把我这项技术‘山寨’了去,几十亿的菌袋都用了我的技术,这个经济效益是无法用数字估量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向他们征收专利使用费,我觉得高校老师怎么能在农民身上做文章呢?只要农民腰包鼓了,我就觉得这项技术有价值,我没有白研究。”

有人问邹莉:“你为什么心里这么装着老百姓?”邹莉给对方讲起了往事。20年前,邹莉在《中国食用菌》发表的一篇文章《糙皮侧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让走投无路的尚志市木耳栽培农户许泽成看到了希望,许泽成当即来到东北林业大学请教邹莉食用菌栽培技术。在邹莉的无偿指导下,许泽成不仅解决了难题,还迅速脱贫致富,已成为国内鼎鼎大名的食用菌专家。“用科研帮助农户解决难题,这样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是无可替代的。”

随着许泽成难题的解决,邹莉“木耳专家”的名号也在尚志不胫而走。许多农户开始登门请教,或是写信咨询。后来电话和微信普及了,农户们就经常给邹莉打电话、发微信。“农户的作息规律和我是不一样的,他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干活,有了问题当即就打电话发微信,我天天都睡不了一个囫囵觉。后来我们约定早上9点之后作为‘出诊’时间。”

尽管资讯发达了,邹莉仍保持着每年3至12月份下乡到农户家里无偿指导的习惯。“一是咨询太多,我实在‘供不应求’,下乡能进行集中指导;二是只有实地了解木耳栽培的具体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多年的下乡指导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也为邹莉提供了科研上的灵感: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木材采伐量大幅缩减,有农户向邹莉反映木耳栽培原料(阔叶树木屑)严重短缺且成本上升。为此,邹莉创立了以颗粒状木屑为替代原料仿野生地栽木耳新技术,采用森林抚育采伐下来的枝桠材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护了自然生态。

——有农户向邹莉诉苦菌袋顶部不长木耳,长完木耳的菌袋顶部部分还有‘营养’,白白扔掉太可惜了,邹莉发明了黑木耳袋顶出耳新技术,每个菌袋袋顶能产出木耳(风干后)10克,每袋增收近0.6元。

——看到农村地区随地丢弃用完的菌袋菌糠,环境污染严重,邹莉发明了木耳菌糠再利用新方法,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农户向邹莉哭诉气候异常木耳减产,邹莉发明了木耳棚式挂袋栽培技术,把菌袋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在大棚内栽培。原先一亩地只能摆8千个菌袋,木耳生长还要受制于气候和病虫害且生长缓慢。大棚栽培后,一亩地能放4万个菌袋,木耳生长速度快、品质好、绿色无污染。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更好地指导食用菌生产,邹莉还带领着团队下乡举办培训班,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多年来累计培训近5000人次,培训过的农户也变成了“木耳专家”,邹莉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实现了科研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食用菌栽培开拓精准扶贫路

虽然20年前,还没有“科技扶贫”的说法,但邹莉却已经实实在在地用科技帮助农户脱贫致富。2016年,在确定齐齐哈尔泰来县为东北林业大学的扶贫对象后,邹莉的扶贫更是摸到了精准扶贫的脉搏。

泰来县是黑龙江省沙漠化较为严重、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产业主要以农、林和畜牧业为主。近年来,该县结合自身实际,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生态型农业为方向,将食用菌的栽培、加工列入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邹莉团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正是切合了该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2017年1月开始,邹莉和团队成员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展了泰来县扶贫工作。

在进行了实地调研后,根据泰来县自然生态气候具体状况,邹莉团队为泰来县量身定制了木耳新品种“黑厚圆”和“黑元帅”,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强、品相口感好、产量高。邹莉说:“这两个品种经过5年研发并且已经在其他地区成功推广了7年,本来就是扶贫,一定要用最成熟的技术,确保农户不会受到损失。”

尽管技术成熟,但是由于泰来县此前没有木耳养殖户,缺少相应的厂房和设备,邹莉带领团队成员全程指导泰来县的木耳养殖,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到养菌、划口……2017年4月至10月,邹莉先后21次带领团队成员轮流前往泰来,还派出一名团队成员常驻泰来,随时观测木耳的长势。

泰来县政府也在胜利蒙古族乡利用此前搭建的7个大棚,成立了食用菌示范基地,为木耳的生长创造条件。

付出终于盼来了丰收,看着一个个菌棒上不断地钻出黑黑的木耳,胜利乡党委书记梁振龙说:“以前这7个大棚是盐碱地,寸草不生,种啥都赚不到钱,如今7个大棚放满了菌袋。正常木耳的出产率在80%左右,根据我们观测,邹莉教授引进的这个‘黑厚圆’和‘黑元帅’出耳率竟然能够达到95%,丰收的黑木耳,今年一年就能创造至少5万元的效益。”

“这个木耳肉质厚实、口感鲜美,一定能卖上好价钱,这样的木耳有多少我们要多少!”在泰来举办的食用菌养植技术培训班上,来自吉林和内蒙古的木耳经销商对“黑厚圆”和“黑元帅”赞不绝口,当场把7个大棚的黑木耳抢购一空。70岁的木耳栽培农户高淑兰乐开了花。往年,高淑兰家里种10亩苞米,年均毛收入只有四五千元。栽培了木耳后,她家增收了5000元。纯朴的高淑兰捧着晾好的木耳说:“有了它,以后俺们就不会贫困了。”赵树军、孟庆林等5家贫困户更是增收高达1.4万元。

胜利乡养殖黑木耳有了效益,很多其他乡村纷纷前往学习,泰来县计划今年扩大黑木耳的种植规模,将菌袋数量从4万提升至10万。看着农户们赚了钱,尝到了木耳栽培的甜头,邹莉比农户们还要开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虽然邹莉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但她清楚地知道,想要有更多个“邹莉”,就只有认真做好育人工作,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虽然有的专业课邹莉已经上了20多年,但是她依然保持着每节课上课前10分钟到教室的习惯,保持着在每年的假期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的习惯,保持着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研究现状补充进课件的习惯。“育人是个良心活儿,不能对付。”邹莉说。

“如果说父母生养了我,那邹老师就是那个培育我的人,如同再生父母。”邹莉的学生孙婷婷说:“已经大三了,我发现对所学专业仍然完全不感兴趣,感到十分绝望,庆幸的是我选修了邹莉老师的《资源微生物学》这门课。邹老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讲授,把一个一个生活中常见不常见的小蘑菇带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那时候我才知道蘑菇原来有那么多保健功能,比如香菇可以抗病毒,金针菇又叫益智菇,灵芝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木耳可以降三高……”下课后,孙婷婷立马找到邹莉进一步学习,后来孙婷婷又读了邹莉的硕士、博士,如今孙婷婷已是哈尔滨某高校教师。孙婷婷说:“邹老师对我的影响将伴随我的一生,我也要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给学生爱与温暖的人民教师,这也许是我报答邹老师的最好方式。”

林大辅导员张国权过去称邹莉为“邹妈”,没过几天就改口为“邹妈妈”,聊起这个缘故,张国权笑了:“某年邹老师带本科生到帽儿山林场实习,她告诉我们这也要小心,那也要注意,安全注意事项叮嘱了我们一遍又一遍,当时感觉邹老师特别絮絮叨叨,我就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邹妈’。结果我没遵守邹老师的叮嘱,把脚崴了,邹老师立马带着几个同学把我送到镇上的医院,得知没有大碍后,带我去了镇上最好的饭店请我吃饭,给我压惊,那是一种妈妈特有的关爱和温暖,从此我就喊她‘邹妈妈’了,身边的同学也都这么喊她。”

邹莉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是多方面的。硕士博士们寒假期间留校做实验,邹莉担心学生们营养跟不上,就自己在家做菜带到学校给学生们吃。学生们开玩笑地说菜太淡了,邹莉回家又做了口味重的菜带来。邹莉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连续五年在省里拿奖,今年指导的“黑木耳提质增效栽培项目”创新创业团队作为学校唯一推荐团队,奔赴福建古田参加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全国总决赛。连续五年,邹莉指导的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全部保送名校攻读研究生。

学生们被邹莉的人格魅力吸引,读了邹莉的硕士、博士后,却又“叫苦不迭”。张国权说,邹老师治学特别严谨,在一次准备食用菌菌原料的过程中,张国权把10g石膏称了12g,他以为就差那么2g无关紧要。被邹莉发现后,教育了张国权好几天。王世新的论文交给邹莉,被邹莉前前后后改了10多遍才发表,而修改10遍,是邹莉指导学生论文的“标配”。即使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邹莉也是天天到办公室读书、改课件、看论文、改论文……

邹莉说自己很普通,但是我们知道,她扎根龙江大地,助农脱贫的事迹并不普通;邹莉说自己从没出过学校大院,但是我们知道,她的科研成果已经走出国门,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邹莉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但是我们知道,她引领的食用菌产业已在龙江大地遍地开花,培训的千千万万个“邹莉”正昂首阔步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