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精神,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9月26日,生命科学学院“小水滴公益课堂”走进泰来县实验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此次科普课程首次采取公开课形式,超500名小学生参与。泰来县副县长黄英来,泰来县教育局副局长贾更山、教育一股股长陈秀伟、泰来县实验小学校长周光旭和团队指导教师丁晓萌参加活动。
“小水滴公益课堂”作为学院重点打造的公益实践品牌,自2016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聚焦乡村科学教育振兴。自2018年起,团队持续对接我校对口帮扶单位泰来县,已有上千名泰来县小学生在“小水滴公益课堂”中收获新知。本次活动中,团队一改传统小班授课模式,首次采用面向更多学生群体的公开课形式,内容经过精心设计,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验操作,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课堂反响热烈。

在《光的神奇之旅》课堂上,实验小学四年级的245名学生通过大学生讲师的系统阐述、直观演示与启发式教学,了解了光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在《神奇的变色游戏》课堂上,实验小学三年级的289名学生与大学生讲师一同探索氧化还原反应的奥秘;在“维生素C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维生素C还原碘”等趣味实践环节中,学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表现出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此次“小水滴公益课堂”公开课活动,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更是“小水滴公益课堂”对更好的服务泰来县小学生、更好地助力乡村科学教育的有益探索。泰来县副县长黄英来表示,“小水滴公益课堂”八年来的坚守与此次模式的创新,正是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生命科学学院“小水滴公益课堂”将持续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课程呈现方式与传播模式,着力提升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助力泰来县乡村科学教育贡献更多东林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