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东林身边人】杨丽艳:传道者的十年路

日期:2016-07-12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 图片
电话 摄影

为了更好地讲述东林故事、传递东林声音,2016年学校全媒体推出“东林身边人”栏目。或许他们未必有着灿烂的光环,但却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或许他们只是普通的一员,但却对周围的人付出了无私的关爱与真情;或许他们没有傲人的成果,但却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目不转睛;或许他们也曾面对艰难,但他们却从容冷静、勇敢坚定……他们的故事不用惊天动地,只要能够展示东林人的精神品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们就是温暖东林、感动你我的“东林身边人”。

当记者走进杨丽艳老师的课堂,惊讶地发现,能够容纳80多人的偌大教室竟然座无虚席。印象中“思政课”好像都是枯燥、无趣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早早来到教室?是不是自己走错了教室?直到杨丽艳老师仪态端庄、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清晰有力地说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才确认,这的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是怎样的教师能让这么多学生充满期待?到底是怎样的教法,可以让相对枯燥的理论充满了活力?我对杨丽艳充满了好奇。

杨丽艳,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今年37岁的她总是充满青年教师的朝气与活力。她笑起来很和蔼,说话语气平和,谈到自己总是说微不足道,但一谈起学生就像上足了劲的发条,声调不自觉地提高了许多,而且滔滔不绝,充满了关心和慈爱,仿佛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故事……

选择:源于对教育的热爱

杨丽艳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

小的时候,她经常把小朋友们集合在一起,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上课,她童年的很多时光就这样度过。但高考之后,杨丽艳阴差阳错进入东北林业大学,看似教师这个梦想已经离她越来越远。但她却在2005年硕士毕业以后,没有像很多人一样一头步入社会,而是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硕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在一个待遇很好的事业单位实习了。但我觉得,我更适合做一名教师,所以我选择留校。直到今天,我也坚信自己的选择很正确!”杨丽艳说。

2007年,杨丽艳开始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工作,授课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

然而,踏上讲坛伊始,圆梦的兴奋还没有过去,杨丽艳就发现,这份工作显然不像她想得那么简单。横亘在她面前的,是长久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的坚冰。

破冰:打破思政教育领域坚冰

杨丽艳老师教授的这门课程是纯理论课,相对抽象,而且也不像许多专业课那样“有用”,许多学生提不起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古板无趣”几乎成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杨丽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使这门课恢复生机,杨丽艳绞尽脑汁,做出探索。

她尝试着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班级带出去参观考察,深入社会;有的班级理论对抗,收获知识;有的班级诵读红色经典,感受丰功伟绩……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带动学生开展课题式研究,经过选题开题撰写论文或者报告,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让理论指导实践。

她开创了“人物主导+故事引领+理论传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感受人物魅力的时候有所思考,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了理论,避免了枯燥与乏味,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她还开展“西瓜杯”知识竞赛、辩论赛,举行歌唱比赛,为学生颁发奖状、奖品……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她的努力越发得心应手。

变革:思辨中获得学生认同

努力,收获了回报。

“杨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一气呵成,听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我这学期听得最认真的一门课。”机电工程学院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建秋同学算得上是杨丽艳老师的忠实“粉丝”。

“杨老师讲课内容丰富多彩,我很喜欢听,通过她的引导式教育使我受益匪浅,也对党的相关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是机电工程学院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王颖同学对这门课程的感受。

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得到学生如此的认同,或者已经足以骄傲,但杨丽艳并不自满。

“在课堂上,每当学生认真听课的时候,这节课之后的时间我都会心情愉悦。但每当他们不关注我了,不认真的时候,课后我会很失落,会反思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们对这一块儿不喜欢,我怎么讲才能够吸引他们。所以学生的听课效果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杨丽艳说。

思政课区别于一般专业课程,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认识。而随着时代变革和经济发展大潮来临,各种各样价值观涌入国内,青年学生们首当其冲。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卷面上满分,不一定说明问题。思政课的成功,要在于学生们发自心底的认同。

“学生其实现在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大的,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公平的事情,即使教师也不能免俗,所以我一直尽力做到公平这一点。”

“在对待党的问题上、国家的问题上,我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言论,我要给予纠正,因为我们坚信党和社会主义,我们要传播正能量。”杨丽艳说。

在她的课程上,教学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或宣讲。而是充斥着睿智光明的思想交汇。

对她这种独特的风格,学生们也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喜欢到喜欢。

杨丽艳在课堂上设立了一个环节“用我的分数换你的真心”。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没有优劣之分,没有成绩好坏之分,一视同仁。

她从平时成绩中拿出“5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从学生的反思中,她了解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的生活沉重、有的生活压抑,有的生活没有追求。

每当心有感触,她会给学生发一条短信,会在他的作业上留下交流和鼓励的话语。

起初,改变很微小。但学生们渐渐意识到,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还有人在默默关注着他们。

良好的互动逐渐建立起来。

她对学生学习严格要求。在她的班里,学生每个月至少完成一篇作业,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交四次作业,因为是大班教学,所以她平均要每学期批改学生作业上千次。但对每一篇学生的作业她都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也逐渐认同,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收到评语,只给了分数,会怀疑自己表现不好。

在这过程中,教学双方都得到了良性的反馈。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如同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许多学生将心里的话,甚至心路历程都写在作业里。毕业临走的时候,有些人将这一学期的作业都复印下来带走。

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本作业,更是他们青春的记忆。

律己:敬其师才能信其道

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杨丽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深知没有科研的教学很难走得长久,为了促进教学工作,她积极申报各类教育教学课题,撰写教育教学文章,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带动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杨丽艳已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

西方谚语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杨丽艳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去充实和丰富自己。

2012年,杨丽艳去中国人民大学访学一年。除了因女儿手术在医院封闭起来的21天之外,她其余的时间都在上课听课。人大一年,她修了近二十门课程,单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选了三位老师,每天要五点多出发去学校,晚上七点半下课再从学校回来,有的时候甚至上课到晚上九点,回家已经将近十一点。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而在知识储备之外,她更加注重对理论的践行。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学生关注。思政课上讲的道理,就要从自身做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只有自己切身履行,才会博取学生们的认同,树立起影响和威望。

然而,对学生倾尽所有的付出,必然意味着另一层面的牺牲。

2010年,杨丽艳怀孕了,怀孕初始,她就出现了先兆性流产,在卧床三个月后她坚持给学生上课到怀孕八个月;当孩子满五个月她又承担了教学工作。丈夫借调外地工作,她依然接受晚课安排;特别是当孩子面临大手术的时候,她仍坚持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北京的一年里,她的父母始终和她在一起,帮她照顾孩子,早晚接送她,默默分担着家庭压力。

谈到父母、谈到孩子,她的眼中闪着泪花……

传道:坚持收获美妙的回响

十年风雨,十年甘苦。

而今,杨丽艳已经不复初登讲台时的青涩,而成为马院青年骨干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她已经形成自己的讲授风格,并且获得校院和同学们的广泛认可。

“课堂上,杨丽艳能够用她的情绪感染学生、能够从正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感染学生、能够通过接地气的事例紧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学生能够感受到她的付出与爱,自然也就喜欢她、认可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越芬对杨丽艳的课堂教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杨丽艳老师是一名综合素质很高的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学院众多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魏晓慧如是说。

传道十载,但在杨丽艳的心里,她仍然是那个初登讲台的女孩。她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依然如初,从未改变。

只是更加坚定,更加明澈而从容。

2016年4月28日,平凡的一天,杨丽艳午餐后匆匆忙忙赶回办公室,在这个下午,将有四名学生相约与她见面。其中三个是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工作上遇到了挫折,有的是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有的是在考研方向方面陷入迷惘。这些困难,他们都未必会同父母商量,但却第一时间求助于杨丽艳,而她只是他们曾经的一门课的老师。

在学生中,有问题去求助杨老师,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有些来求助的学生,她甚至记不清名字。在名师辈出的东林,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信任,真是难得。

但对于杨丽艳,这只是她十年教学生涯中平凡的一天。

她在学生间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课堂范围。她也越加意识到肩负责任之重。对她来讲,学生无小事,可能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改变学生的喜好。她的一个学生,甚至仅仅因为她在教学中提起并推荐过季羡林,竟把图书馆里所有季羡林的书都看完了。

“从这件事情上我就觉得我们真的要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影响太深远。”杨丽艳说。

对于曾获得东北林业大学首届青年教学能手奖、多次学校教学质量一、二等奖、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现场教学大赛一等奖、校级文明个人、校级优秀工会干部、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种种荣誉的杨丽艳来说,学生的由衷信任,不但是鼓励,也意味着鞭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时指出: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是“传道”。在东林,像杨丽艳这样置身于传道者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貌似迷乱喧嚣的时代,他们踏实务本地承担着教师的责任,默默奉献着自己,发光发热。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教学楼的每一盏灯光,都仿佛是东林平凡教师们的写照,照亮学生们的前路,并将一同不断前行!(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