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首次揭示“人与生物圈计划”与“昆蒙框架”的协同增效潜力

来源:林学院 日期:2025-10-27
文字 武慧 图片
电话 摄影

近日,我校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马克平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TOP期刊,IF=17.1)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otential of the 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 to advance the 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实施的潜力,为构建更加包容、协同和高效的全球保护地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2025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中国杭州召开,并发布了《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等标志性成果,勾画了未来十年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蓝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载体;“昆蒙框架”则是中国在2022年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主席国引领达成的里程碑式国际保护协定。作为两项重要的国际议程,“人与生物圈计划”与“昆蒙框架”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在行动上相互支撑,两者的协同增效对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为此,该研究在全球尺度系统评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推动“昆蒙框架”行动目标3(“30×30”目标)及其他六项行动目标实施的潜力,并基于生物地理分区的保护价值与现有保护覆盖率,识别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未来空间扩展的优先区域。

研究基于全球生物圈保护区与传统自然保护地的长期遥感监测数据,系统评估了两类保护地1992—2020年间的生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生物圈保护区总体生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其平均水平不低于传统自然保护地,部分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甚至高于IUCN IV–VI类保护地。纳入生物圈保护区可将全球陆地保护覆盖率由16.57%提升至19.65%,其中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覆盖率从24.34%跃升至35.72%,超过“昆蒙框架”设定的30%目标。这表明在全球保护地体系中考虑生物圈保护区的空间贡献,将生物圈保护区纳入全球保护地统计与管理体系,可显著提升保护覆盖率并缩小“30×30”目标实施缺口。

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推动“昆蒙框架”多目标实施的空间协同潜力

通过构建与“昆蒙框架”行动目标1、2、4、5、8和22相对应的全球潜在机会图层,该研究发现生物圈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热点、高风险生态系统、系统发育多样性热点、功能多样性热点、高碳储区以及原住民土地等六类关键区域均表现出显著的覆盖增益(+1.95%至+8.47%)。表明生物圈保护区不仅在基于面积的全球保护行动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也能够在生态恢复、物种保护、气候调适与社会公平等多重目标上发挥协同作用。最后,该研究识别出17个在《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具有优先拓展潜力的Udvardy(1975)生物地理省。这些地区普遍生态价值显著但保护薄弱,承受较强的人类活动压力,为生物圈保护区等包容性保护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潜力。

基于保护覆盖率与保护价值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优先拓展区识别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nsr/nwaf449

推荐内容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