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友事迹】刘海涛:于光辉岁月中追梦前行 在海阔天空下护卫和平

日期:2021-07-20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文字:李蕙珂
文字 李蕙珂 图片
电话 摄影

日前,学校隆重举办了第三届杰出校友回母校专场报告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资深首席专家,我校1982届材料学院林产化工专业校友王洪学;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国家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1998-2005年就读于我校,先后获林学院林学本科和森林培育学硕士学位的胡立江;曾两次代表国家奔赴世界维和前线,两次联合国和平勋章、一次东帝汶总统团结勋章获得者,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副支队长,我校1999届文法学院法学专业校友刘海涛与学校师生话东林事、叙母校情。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奋斗之责的事迹感动了众多师生。学校新闻网推出“校友事迹”栏目,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以飨读者。

刘海涛:于光辉岁月中追梦前行 在海阔天空下护卫和平

【人物简介】刘海涛,1999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副支队长。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两次代表国家奔赴世界维和前线,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和中国风采;服务于国家—带—路的战略布局,奔赴非洲,与非洲人民分享中国的发展。他先后两次获联合国和平勋章,—次东帝汶总统团结勋章,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各一次。

197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刘海涛,父亲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很“公道”的一个人,乡亲们有点大事小情也都喜欢找刘父去商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的哥哥成为了一名法官,而他也在1995年考入了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

优秀,是一种习惯

刚大学的刘海涛和许多同学们一样,觉得大学生活满目新鲜,精彩纷呈,可是用在学习上的精力却少之又少。半年的时光倏忽而过,虽然没有太用功,但是经过临时抱佛脚的努力,他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还算顺利。考试结束后,在寒假离校之前,他和同学相约去看了仰慕已久的冰雪大世界。同学还带上了自己的宝贝相机,他们还AA制买了个柯达胶卷。尽管玩得很尽兴,但是当他们去照相馆冲印胶卷的时候,却得知由于冬天太冷相机电池供电不足,他们没能留下任何影像。拿着曝光的胶卷,悻悻而回的他们,像极了两只被冰城极度严寒打蔫了的茄子。

回到寝室后,仍然郁闷不已的刘海涛百无聊赖地打开了那部迷你双卡录音机,踱到了窗前。此时,窗外的雪还在满世界地下,对面那由红砖砌成的老旧居民区只剩下黑色的轮廓,延伸东西的路上空无一人,徒剩下大片的雪花在昏暗路灯下扑簌簌地飘。录音机里缓缓的前奏逐渐地起,愈来愈近地传到他的耳畔,是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的心窝飘远方……”像倾诉,像表白,歌声中里的坚定和执着捶击着他的心。回想着自己离家独行,却浑浑噩噩度过的半年时光,刘海涛醍醐灌顶般惊醒——曾经中学时叱咤风云的风光,现在却只有得过且过、勉强过关的窃喜;即使自以为是的英文,打开收音机时竟然听不懂一个单词,甚至韩语台和英文台还得区别半天……在歌声中,他一次次地问自己:刘海涛,这半年来你做了些什么?还想这样一直浑浑噩噩下去吗?是不是以后还继续像今天这样,像今天这样去了趟完美的冰雪大世界却留不下任何影像?

一次次的扪心自问后,最后他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不就是四年么?反正浑浑噩噩也是四年,发奋图强也是四年,为什么不发奋图强呢?到时再回头看看自己这四年会是个什么场景?

于是大一下学期一开学,他就开始揣着袖珍英文词典,从最初级的A字母开始背,走在自认为通往海阔天空的路上。万事开头难,在周围皆对英文充满反感甚至仇恨的不解目光里,他自顾自地学英文,就有些“冒天下之大韪”了。尤其从随身口袋里掏出的还是本袖珍词典,从打头的A开始背的情况更是前所未闻,所以虽然和同学们的关系都特别融洽,但他的这种“不解风情”还是遇到了些不解的目光和言论。

从小放风筝特有心得的他,从放风筝中悟出一个道理:做事情就像风筝,起步不易,爬坡更难;因为在起步和爬坡阶段,有各种干扰因素,就像不定的风向般,各种外力竭力使人们摇摆,逼人们放弃。但一旦升入高空,进入既定轨道,就会轻松很多,需要做的只是面对风向和外力保持平衡罢了。

话虽这么说,做起来仍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在两三个月后,词典没打任何折扣地背了一部分,可他总感觉这不是个什么办法——不能空有满脑袋的词汇量却听不懂、开不了口啊。

幸好东林作为开放式的大学,给了每个想充实提高自己的学生平等地机会。学校电教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五点半至六点,向全校师生免费播放从《走遍美国》到《靳羽西访谈》等英文教学节目,而到了周六周日,每天会播放一个小时的原版英文风土人文教学短片。此外,不仅东林每周二晚上都有固定的英语角,黑大、工大、哈市图书馆也都有外语角或外语沙龙,时间也恰好是周一、周三和周五。更令他开心的是:除了冰城图书馆的每次需收费一块钱外,其它的都是免费。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他每天奔波于食堂、电教室后,挤上各路公交穿行于各大学之间。袖珍词典、电教室、外语角,再配以从生活费里挤出来的《疯狂英语》和《walk man》卡带,他蚍蜉撼大树般地一点点攻克着聋人英语、哑巴英语这两个可望不可即的天堑。

就这样,他坚持了近三年,直到大三上学期的又一个雪夜。那晚,他例行地坐有轨电车去工大英语角。结果聊得开心的他忘记了时间,结束时已经夜里11点,最后的电车早已过点。于是漫天的雪花中,他自己一个人孤身踩雪而行,满脑子发热的英文符号里,兼有一路“倏倏”的雪声和“吱隔吱隔”的踩雪声相伴,一个多小时的路倒没觉得长。到校后已是标准的雪人了,他抖掉满身风雪,悄没声响地摸黑进屋,发现同学们早已睡下了,陆续听得到他们的鼾声。收拾完毕,他拿出德生收音机、塞上耳机,准备搜索听一些新闻时,却清晰地听到VOA·News,每个单词都像听《新闻联播》时那么清楚,当时就兴奋到无以复加的他想立刻狂喊,但怕惊醒了熟睡的室友们,就无声地放肆大笑起来。

学习英语是他坚持了大半生的事情,哪怕是2021年7月从山东来东林做校友报告会的飞机上,他也在背单词,正如他所言,“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种坚持的毅力和收获的经历,也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匪浅。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大学毕业的刘海涛,先是去了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穿制服的英雄梦。三年后,在公安机关的一次公开招聘中,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他那“穿制服的英雄梦”也正式开始书写了新篇章,从大学开始坚持学英语的“厚积薄发”,更是让他在这个篇章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得了联合国和平勋章。

其实,从大学毕业以后,他回到家里也一直在学英语,家人看到后十分不解,多次劝他不要学了,他说“扔下了怪可惜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在日程月累中,他的英语越来越好。在一次市委书记参加公安机关的一次活动中,场内缺少翻译,恰好在此时刘海涛勇敢地站出来完美地承担了翻译工作,这次事件也让公安局所有的人都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无独有偶,3个月后,国家在全国公安范围内甄选第三支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当时根据通知要求,所有战斗队员的从警经历至少要满3年,而这时刘海涛刚刚从警两年多,根本不符合条件!但翻译等有限几个特殊岗位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年限要求,公安局同事战友们也都知道这个“小刘”英文特别好,纷纷推荐,于是刘海涛就有了报名翻译岗位的资格。

就这样,他参加了维和警察防暴队翻译岗位的考试,当时这个岗位只有10个名额,而参加这次甄选考试的警察却有六七十名,里面除了刘海涛是法学专业以外,其他全部都是英文专业,其中不乏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人。面对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虽然心里直发憷,但刘海涛别无选择、只有面对。

日复一日的坚持努力,在此刻得到了命运的馈赠。刘海涛顺利通过了这次选拔,成为了10名翻译之一。原来,这次选拔考试十分注重实用性,对参考人员的听、说能力要求极高,考试内容除了普通的阅读理解和与口语面试外,还有通过听任务区真实录音来回答问题、听全英文办案录音来复述经过等高难度、高实用性的试题,而自学成材的刘海涛早已越过了聋人英语、哑巴英语的鸿沟,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打败了那些“科班出身”的竞争者。

2005年到了海地以后,还没下飞机就听见漫天的枪声,出了飞机入眼便是满目疮痍,真实的动乱环境和之前的模拟训练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回想起来,刘海涛戏谑道:“刚一下飞机,记者朋友问我有什么感触,我说‘我想跟着飞机回来’。”可那也就是说说而已,看到了海地的动乱与残破,更让他深刻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和祖国的伟大,也更加觉得自己身为维和警察的责任之重。

海地维和中,当地反动武装并不会打中国维和警察,刘海涛曾与其他国家的维和同事聊过原因,他们都无比羡慕地告诉他。“他们怎么敢打你们中国人呀”,这句话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强大带来的自信。但这次维和经历也的确很是惊险,在一次出行巡逻过程中,由于本地向导的失误,将他们的车辆带入了错误地点,当时车辆外面狙击枪声时不时响起,刘海涛觉得事情不对,他连忙让司机战友调头回去,可是怎么喊司机都没有反应,过了一会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一直在喊英文,战友们听不懂,所幸最后他们终于还是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营地。在海地的那个春节,维和警察们给家里打远洋电话时,外面依旧是漫天的枪声,就像是过年时放的鞭炮一样。为了不让家里担心,刘海涛给父母打电话时只能捂着听筒,一遍遍向家里报平安,而这时他的脸上早已挂满了泪水。回忆往年春节,很多农户的门上贴着“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的春联,他现在才终于体会到,这不仅是老百姓一种朴实的愿望,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能为祖国吃苦,我深受感动,并且无上光荣。”他在2005年12月12日飞往海地的飞机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由于在海地维和期间工作成绩突出,在2010年他又成为了中国第14支赴东帝汶维和警队队员。在东帝汶有四个国家的维和警察防暴队,分别来自葡萄牙、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其中,葡萄牙和马来西亚的轮换期为6个月,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则为一年。根据联合国规定,在每支防暴队轮换前,必须首先通过联合国考官的甄选,方可派往任务区。由于马来西亚防暴队即将于2011年5月10日执行轮换任务,所以2011年4月7日联合国纽约总部发来通知,指令刘海涛一人代表联合国到马来西亚执行此次甄选任务。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个美差:首先,全权代表联合国,作为联合国派往马来西亚的“钦差大臣”,将最终决定下支轮换队伍的名单组成以及最终成行与否;其次,联合国将承担包括机票、住宿等所有的费用,而且还会有不菲的额外出差补助;再者,马来西亚政府会对此给予相当重视,据说高接远迎的招待会有些让人受宠若惊。

的确是个美差,但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午餐,也就是即将到来的甄选,不仅没有看起来那样“美”,而且沉甸甸地压得他有些透不过气来。甄选由英语测试、射击考试和防暴业务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英语测试主要是全方位检验防暴指挥官组成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射击考试检验全体人员的手枪5米靶、7米靶和冲锋枪20米靶、30米靶的射击能力,防暴业务考核主要是检验防暴队的解救人质、要人警卫、处置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所有这些,一方面要求考官具备相当的英语能力,还要对所有的防暴事务做到烂熟于心。

所以“美”的同时意味着相当的责任:不仅要确保轮换队伍的质量,一言一行还代表着联合国和自己的祖国——中国。稍有不慎,不仅会直接影响下批防暴队的质量,还会让人质疑甚至取笑他的能力。他深知,此行自己是头顶联合国贝雷帽、身着胸前绣有五星红旗的中国警服前往。虽然压力陡增,但兼有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和东帝汶民事维和的经历,再加上已经对上百页英文甄选材料的熟稔于心,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多大点儿事,你肯定能行!”

如今回想起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警察,代表联合国向马来西亚赴东帝汶维和警察防暴队授旗的场景,刘海涛心中依旧汹涌澎湃。

2018年12月,刘海涛作为警务交流团的教官赴埃塞俄比亚进行警务交流。交流中,一位当地警方的高级官员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问到:“你如何看待你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种重要的场合下,面对如此刁难的问题,的确非常棘手,但刘海涛却仍不紧不慢地说道:“四十年多前,中国像你们埃塞俄比亚一样,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但现在为什么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这四十年来,我们就专注于‘发展’,专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而你们埃塞俄比亚有多少个政党?这些政党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埃塞俄比亚如今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呢?……”一连串的反问,引起现场由衷地赞叹和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警务交流,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主动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真诚和付出,以及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他曾言道,“我们每个人与祖国就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只有把我们自己这一滴水融入到祖国这片大海里,我们才能迸发出最美丽的光。”

多年的维和与国际警务交流经历,让他先后获得了两枚联合国和平勋章,一次东帝汶总统团结勋章,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各一次。一切看似光芒万丈,但他深知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就像当初在东林那个学外语深夜归来的雪夜一样,这一切都是他平时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结果。

作为警队的副支队长,他对下属要求十分严格。警令如山,而他对别人要求八分,自己则会做到十分,身正为范、方能驭人。他还把临沂市公安机关的足球从无到有、从散到整、由民间组织到官方认可。英语十分流利且地道的他,还在所在的社区开设了免费的英语角,只为了让更多热爱英语、渴望学习的人,有更好的交流环境。他对大家最常说的就是“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就实现了呢”。

如今的刘海涛已没有当初在东林时的年少锐气,他精瘦、高挑、挺拔,当你见到这个梳着平头、皮肤黝黑的警察时,很难会将面前这个谦逊到有些腼腆的男人同“意气风发”的联合国维和警察联系在一起,然而此时的他眼中坚定又晶亮的光芒,绝对会让你印象深刻。回想起曾经激荡的岁月,他如今都能云淡风轻地娓娓道来,在他陈述的话语中,出现得最多的话语就是“国家真好”、“中国特别好、特别好”。

于刘海涛来说,作为人民警察的一切磨砺与荣光,都在他儿子看着他穿制服时说的那句“老爸,你真帅”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毕业二十余年再回母校,刘海涛将自己的一枚联合国和平勋章送给了东林,一枚小小的却又沉甸甸的勋章,代表了一个人民警察用热血铸就金色盾牌,维护世界和平,于危难之处显身手的热血精神,更凝聚了东林与东林学子骞续流长、“绿树成荫”的绵绵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