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党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充分挖掘生物技术资源优势,用专业技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提高生产力,协助泰来县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同时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保护性耕作的示范作用。
扶贫干部为80后农民掀起头脑风暴
泰来县宁姜蒙古族乡雄壮村勤俭屯的彭志浩出生于1989年,在同龄人纷纷外出寻找生计的时候,他选择了留守务农种植水稻。每年秋末,随着最后一批水稻脱壳装车,他一年的辛劳随之结束,剩下的整个冬季都在打牌、游荡中度过,直到下一个播种季节来临,在东北,传统上这被称为“猫冬”。
小彭第一次遇见东林驻宏程村第一书记钱程,正是2016年末2017年初“猫冬”的时候,寒暄过后,两人聊到当地水稻种植遇到的问题及销售情况时,小彭说:“种植水稻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秸秆处理难、成本高,土地不用化肥,‘地劲儿’不足,销售方面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本地种植的水稻原粮收购价是平均每斤1.5元,而泰来地处第一积温带,日照充足,这方水土种出的大米,品质上和五常大米不相上下。钱程鼓励小彭:“多好的大米不会‘吆喝’,也不会有好的市场,加之多年的耕作,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贫瘠板结,有益菌群失衡,腐殖质含量严重不足,即使是种植稻花香大米,价格也不会好哪去,我建议你,要想种出好大米,卖出好价格,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良土壤,改变耕种方式,从此以后只用农家肥做底肥,坚决不用化肥,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采用秸秆全量还田,生物有机耕作法进行耕作‘养地’,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改变土壤结构,增加腐殖质含量……;二是改变销售策略,从只会卖原粮,转变为销售原粮及其深加工产品,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量’,更要‘质’,你可以试试种植稻花香大米,不使用化肥农药,让消费者吃到绿色有机放心粮,同时还要创立自己的大米品牌,尝试着自己‘订单销售’,电商+实体,合作社+农户,创新销售模式,让农田到餐桌无缝对接,这不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吗,为啥不尝试改变一下呢……”。
彭志浩当晚回到家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回荡着与钱程聊到的话题,他感到心里有个名为理想的小火苗在猛烈灼烧——做有知识有理想的现代职业农民,向科技型的数字农业转型,带动乡亲们一同奔小康。
从一场头脑风暴到付诸行动,出人意料地快,说干就干的彭志浩认准了东林来的老师给的建议,用朴实无华但又坚定无比的话语答应了钱程的建议,从2017年春整地开始,一切按照“土法”耕作,开始了他和东林的“三年养地”计划,他也请求东林在种植和销售方面给予适当帮助,钱程也被他的行动所感动,随即向母校东林求助,向娘家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求助,生命学院立即组织了教授专家团奔赴泰来实地调研考察,向彭志浩为代表的一群有理想的现代职业农民,从秸秆还田到商标策划,提供全方位帮扶。2017年2月,在小彭带动下,几位有着共同志向的青年农民创办了“泰来县聚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生命学院刘长莉副教授为他提供了全程的秸秆全量还田及生物菌肥使用的技术指导。
云端认养让有机水稻与餐桌零距离
2019年初,生命科学学院刘长莉副教授的秸秆腐解原位还田科研项目正式立项,并在该合作社进行实地实验示范,同年,彭志浩申请的“十米九鱼”和“宁姜香”两个品牌商标也正式获得注册批准,用生态有机方法种植的稻花香大米正式有了“身份”。长期以来,秸秆还田会产生甲烷和硫化氢烧苗引起的减产问题,刘长莉副教授研发的秸秆原位腐解菌剂在低温下仍具有一定活性,能够提高秸秆腐解速度,有效避免因秸秆直接还田产生的气体毒害作物根系和烧苗引起的减产等问题。菌剂喷洒到耕地中,成为耕地中的优势菌,抑制杂菌与病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因此,低温腐解秸秆菌剂,不但加速秸秆分解、增加耕地腐殖质、减少化肥用量,还能起到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
小彭个性温和,但也有执着的一面,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科研专家却极为敬重,尤其体现在他对科研项目的落地和认真执行上,秸秆还田项目通过微生物快速降解以达到秸秆肥田的目的,不同菌种降解率和土壤元素需要实时采样对比,每次播撒菌苗和土壤采样他都要反复考量细节,生怕因人为疏忽导致数据不准确。这份精心细致,让东林的教授们尤为感动。
就这样,在生命学院刘长莉副教授的指导帮助下,小彭一边积攒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一边积极配合科技推广工作,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土专家”。
2019年,为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彭志浩开始尝试为客户“私人定制”种植水稻田,消费者认养单位面积的水稻,指定种植品种,采用云端监控的方式实时共享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全程不喷洒农药,不使用化肥,采用秸秆全量还田的方式肥田,利用稻田鸭除草,收获后以传统方式晾晒脱壳,不在后期做任何增香抛光处理。当年秋天,金灿灿的水稻从田间直达餐桌,带着阳光和雨露的鲜美,立即获得食客们的认可。这样营养健康的美味,单价要比市场上的高端品牌稻米更有竞争力,小彭凭借顾客口碑进一步开拓了市场,2020年秋,北京的一家私企听说了彭志浩与东北林业大学的“定制稻田”的事情后,也派出专人与小彭对接,在实地踏查了小彭的有机稻田之后,也采用了和东林一样的模式,预定了2021年的10亩稻花香大米。
科技力量叩响泰来农民脱贫致富门
2020年秋,原位秸秆腐解示范田内的稻谷喜获丰收,同一地块去年平均亩产950斤,今年平均亩产1150斤,较去年平均亩增产近200斤,亩增收近500元。今年的低温秸秆原位还田示范获得初步成效,种植户彭志浩也改变了秸秆必须离田或焚烧的观念。“秸秆腐解原位还田”技术让彭志浩感叹科技力量的同时,更是让他尝到了生态有机法种植带给他的诸多好处,今年秋收过后,彭志浩信心满满,将自家责任田里的水稻地全部采用东林的秸秆腐解原位还田技术进行秸秆全量还田。
大自然是公平的,你善待她,她也会给人们以丰厚的回报,今年“泰来县聚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了绿色有机认证,在全省同期申请的67家有机认证地域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初评,现已进入“绿色有机认证转换期”阶段。目前合作社兴建了晾晒场,正在计划引进稻米深加工设备,为将来开拓市场积极做准备。随着自创品牌逐步获得市场认可,需求量增大,合作社原有的700多亩水稻田已经供不应求,下一年度亟待吸纳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
种植模式的改变,也深刻改变了彭志浩的生活方式,他不再有时间“猫冬”,拥有自己的农产品牌、初步闯出泰来大米的名号之后,他思考着如何革新营销模式,让消费者体味到泰来米农这份“天地粮心”,他不再只盯着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还惦记着整个泰来县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彭志浩率先采用秸秆还田,尝到了有机农业的“甜头”,他表示,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村民相信科技的力量,采用秸秆全量腐解还田达到肥田增产的目的,让父老乡亲的绿色有机大米走出泰来县、面向黑龙江、拥抱全国高端米市场。怀抱着这样质朴的梦想,无论谁来请小彭给瞧瞧生病的水稻,他都尽心尽力地帮助解决,不仅如此,在农忙阶段,合作社会以丰厚的薪资优先雇用当地贫困户,带动就业脱贫,让乡亲们尝到勤劳致富的甜头。
小彭说“按照咱生命学院教授的指导好好干,泰来的大米一定能叫响全国。合作社欢迎踏实勤劳的种植户加入,咱乡亲们一起奔富去。”
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是农户的笑脸,最好的成果是农户的满意。今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党委扶贫工作部署,继续发挥人才与科技等专业方面的优势,办实事惠民生,实施科技兴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打开脱贫致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