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东林赤子】陈祥伟:把文章写在龙江林业生态建设大地上

——记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负责人陈祥伟教授

日期:2018-09-04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黄鹏
文字 黄鹏 图片
电话 摄影

“30年来,陈教授不间断地参与到垦区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他直接指导、设计建造的示范防护林以及由此辐射推广的垦区防护林有上百万亩,保护耕地、牧场3000多万亩。最保守的估计,每年可增收粮食10亿斤,牧草增产300万斤。”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宝松对记者说。

郭宝松口中的陈教授就是30年如一日,矢志构建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陈祥伟。

初心不改,治理风沙是一辈子的事业

1966年,陈祥伟出生在吉林省抚松县林区,举目千倾树,万里听松涛,在林海长大的他对森林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1982年,年仅16岁的他就成为了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本科生。“在林区长大,对林业有着简单而又朴素的情怀,填报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个专业。”陈祥伟说。

尽管是系里年龄最小的学生,陈祥伟的综合素质却十分突出。过去了30多年,80多岁的林学系教师丁宝永对陈祥伟当年的印象依旧深刻,“学习积极,重视实践,爱写文章,钻研问题”。

陈祥伟原以为科学研究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科学家就是搞理论发论文,直到他上了《防护林学》这门课。“通过这门课,我才知道东北西部风灾、旱灾、沙灾、盐碱等生态环境问题多么严峻,也才理解了老先生们教导的文章要写在山林间、实验室要建在大地上这句话。”

触目惊心的东北西部实地调研经历令陈祥伟永生难忘。“大风吹过,草地连同地皮像卷地毯一样卷了起来,播种的种子早吹得无影无踪;干旱的6月份,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枯萎、树木变黄;沙进人退,流沙堆与小学校的屋顶一样高,一个小学生上到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都搬迁了三次;草木不生、毫无生机的盐碱地让人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

“东北西部的生态现状刺激了我,那个时候我就想林业不就是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搞好生态建设造福人类么?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当年的初心。”师辈老先生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作风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陈祥伟,“选择了向生态问题进军,学的时候就要学好,干的时候更要干好,干上了就是一辈子。”

谈到为什么选择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这个科研方向时,陈祥伟讲了上述话,他是这么说的,几十年间他也是这么做的。

因害设防,环境治理要讲究科学、遵循规律

28岁,陈祥伟已经成了东北林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教学之余,每年的4月中旬到10月中旬,陈祥伟就深入到东北西部的垦区、林场、荒地,观风沙、测盐碱、苦寻良策治干旱。他与垦区农民、林场职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治理荒漠化、治理风沙盐碱,就像医生给病人诊断一样,得见到病人望闻问切之后,才能确诊,对症施治。”陈祥伟这位“医生”到东北西部出诊的习惯保持了30多年。

通过“调研——实验——研究——示范——推广”,渐渐地,陈祥伟摸索出一套“选种——栽植——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态问题和地理条件,在这个地区可以栽植杨树林,在别的地方就不能栽植杨树而是栽植樟子松之类,在这个地区可以单纯地靠防护林解决问题,在其他地区就需要乔灌草多体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选择对的种子和栽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植树造林建防护体系有很多限制因素,如何克服这些限制因素,提高植物栽植成活率?比如,在地表水蒸发量大的地区,陈祥伟深化推广了“石田造林法”“深埋造林法”;在不长庄稼的栗钙土地区,陈祥伟提出了利用机械的方法打破钙积层;盐碱地区情况复杂多变,同一片盐碱地不同的区块PH值不同,陈伟祥创造性地提出了“点状栽植法”,以点带面……

建造防护林体系,并不是树栽的越多越好,植树面积越大越好,得讲究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在建造防护林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群落结构空间配置的最优化?以陈祥伟提出的“疏透结构窄林带”建造法为例,三行乔木配以两行灌木,有效防风距离达到了树高的35倍以上,真正做到了防护林占地少、效果好、效益高。防护林建成了并不等于防护任务完成了,防护林群落的稳定性也需要维护,保证防护林群落可持续生长下去。

已经存在的防护林带结构不合理如何调整?防护功能衰退的成熟林如何优化?低效防护林如何调结构?解决这些问题就涉及到防护林的结构和功能优化了,“原先是多行栽植的,可以裁掉几行,再种上别的植物,单纯防护林的可以改造成混交林……”

家国情怀,改善环境要兼顾民生福祉

如果说“选种——栽植——结构——优化”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展现的是技术手段,那么“生态经济型”体现的就是陈祥伟建造防护林的思想和情怀了。“黑龙江是祖国的粮仓,建造防护林就是防风固沙护耕地,要为国家保障好这个粮仓;解决生态问题不能只着眼于环境本身,更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效益,满足民生需求。”

30年前陈祥伟参与治理的齐齐哈尔水师营乡沙地如今已绿树成荫,当地政府在那里设立了森林公园;在农垦地区建造的防护林,每年粮食增收、草场增产等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一个天文数字;在陈祥伟的防护林体系中,他选用了大量经济型植物:嫁接红梅、榛子类、沙果类、李子类等乔木,树莓、忍冬、浆果类等灌木,东风菜、桔梗、防风、老山芹、小叶芹等草类,单是这类经济类植物为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已十分可观。

30年来,陈祥伟直接参与、设计建造的示范推广防护林达到了数十万亩,辐射推广的防护林面积无法计算,防护林涉及了平原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山地水源涵养林、盐碱地生态林、矿区植被恢复林、土壤改良林……

当有人称呼他为“生态卫士”“造林教授”“治沙专家”时,陈祥伟颇不认同,“我所做的事业是每一个林业人都在做的,我走过的路是师辈老先生带领我走过来的,每一片林都是我的老师、我和同事们等等所有人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要把成绩算在我一个人头上,咱们搞科研的要严谨,不要吹大牛。”

谦虚低调的陈祥伟,科研产出却不低调。30年间,他参与、主持的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次,研究成果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部山地以及平原区推广应用近40家企业单位。他培养的近20名博士,60多名硕士如今也追寻着他的足迹,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去,“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初心不改、师道传承,林业人肩负的生态使命需要每一代林业人牢记、践行。”

陈祥伟教授设计的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

陈祥伟教授设计的农田防护林更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