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有我”开栏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育人,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工作,更是每名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管理岗位,甚至在服务师生的后勤岗位,那些用真诚关爱对待学生的人,总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为了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学校新闻网推出“育人有我”栏目,报道那些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岗位上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而默默奉献的育人故事。
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人。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资助专干岗位的负责人,崔璐莹正是用像母爱一样自然流淌的爱,温暖了2300多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母亲,崔璐莹陪伴学生的时间远远多于陪伴自己的孩子,她说:“我的孩子有其他家人陪伴,但学生只有我,他们刚来学校,我不陪着他们,他们怎么办?他们来自贫困的山区或农村,他们不仅渴望通过经济资助来完成学业,更渴望得到精神资助来加速成长。我愿意在为他们实现经济和精神脱贫的服务中,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照亮困难学生前进的方向。”
贴心服务,让学生物质与精神双脱贫
提前开启“绿色通道”和“一对一助学顾问团”是经管学院为入学新生服务的一大特色。
崔璐莹说:“经济困难学生贷款上学不容易,手续一天没办好,心就悬着一天。所以,我们把学院的‘绿色通道’提前半天,虽然工作量增加了,给学生却带来了方便,我们的付出值得。”崔璐莹总是不自觉地换位思考,想着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们更方便,她还为每名贷款新生配备了一名志愿者,带领他们办理各项入学手续,为他们提供更直接的服务。“从遥远的甘肃来到陌生的东林,但是因为老师的细致安排,我一点都没有感到陌生,就像回到家一样。”新生小沈表示。
入学之后,为了让困难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崔璐莹采取了“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创建了“一对一助学顾问团”。让助学顾问团成员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生活上的不适应性,走好上大学的第一段路。
2018级的小吴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助学顾问团的。他说:“我曾得到过很多帮助,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他与2019级新生小陈结成一对一助学伙伴。他对小陈说:“过去我们素未谋面,现在我们心连心,因为我们都是东林人。”他带着小陈去报名、看宿舍、领资料,一边办理一边提醒应注意的事项。入学后,小吴更是在默默关注着小陈,时不时约他一起打球,共享着汗流浃背的喜悦;一起到图书馆学习,分享着学习进步的体会。
人们发现小陈在慢慢转变,变得更开朗更积极更优秀了,他开始热心于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种爱心活动。有一天,小陈对小吴说:“我也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大学的温暖!”
实施“一对一助学顾问团”以来,经管学院像小吴与小陈这样的“一对一助学”好姐妹好兄弟有很多,他们不仅结下了真诚的友谊,还实现了“一帮一”一对红,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并把这份爱心延续传递,使一些受助人转变为施助人。
为了加快帮扶经济困难学生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崔璐莹还建立了以志愿服务为介质的管理机制,组建“扬帆志愿者大队”,通过志愿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价值,让受助转化为反哺。
方方就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她加入了“扬帆志愿者大队”。有一次,她给小学生讲“环境与海洋”的故事,那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海洋世界使孩子们入迷了。下课后还围着她问个不停,那渴望求知的眼神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一堂普通的科普教育课,竟然产生了如此不凡的反响,她看到了志愿活动的价值。
认识的转变带来行为的转变。据我省志愿服务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3月,方方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为481小时,参与活动次数为102次。2016年她被评为校级优秀志愿者,2018年,又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一星级善行100志愿者”称号。
方方说:“‘扬帆志愿者大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奉献自已、服务社会’的平台,使我有机会为社会做一点公益,尽一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丰富了人生体验,扩展了生活圈子,提升了自身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
在经济管理学院像方方这样的受益者很多。“扬帆志愿者大队”成立8年来,每年完成服务工时12000余小时,荣获“哈尔滨市红十字优秀服务队”称号,在“善行一百”活动中连年名列全校第一。
制定“青苗计划”,由“保障型资助”转变为 “发展型资助”
在一次拓展活动中,崔璐莹看到小南穿着一身很旧且干净的运动服,想必一定是困难家庭的孩子。假期中,她来到建北小区的小南家走访。
家访中了解到,小南是随父母从外地搬到哈尔滨的,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靠摆摊卖水果供她上大学。不久前,小南的父亲查出肾病,正在住院治疗,医院建议去北京协和医院排查确诊,仅此一项费用就需要7000元钱,后续治疗费用更是高昂。小南的母亲由于焦虑,患上了更年期综合征,胸闷气短,已没有精力卖水果了。小南母亲说:“我们俩都老了,身体有病也不中用了。我最担心是小南这孩子呀!她太内向了,不爱说话,这性格能找到工作吗?”老母亲的话萦绕在崔璐莹的心头。
开学后,崔璐莹帮小南联系勤工助学岗位,让她通过劳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能锻炼她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崔璐莹的帮扶下,小南负责的“管院勤工”公众号越办越好,已成为学院资助工作的窗口和困难学生信赖的新媒体平台。现在,那个曾经怯懦的小女生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银行职员。
通过小南这件事,崔璐莹的认知产生了一个飞跃,她将经济脱贫与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向学院提出了以“关注学生成长、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型资助”思路,创建了“青苗成长计划——综合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文化品牌,帮助贫困学生由“保障型资助”转变为 “发展型资助”。
小雨就是“青苗成长计划”的一个受益者。初次步入大学的她,说话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一说起撇口的普通话,自己就不自觉的脸红,更不敢大声表达。在迷惘和困恼中,一则“青苗成长计划——普通话培训”的通知,让她兴奋不已。她欣喜地参加了一个月的普通话培训。在结业课上,她字正腔圆的演讲,赢得了一片掌声和“普通话毕业证书。”在这个学期末,人们惊奇地发现,她以主持人的身份站在学院总结大会的台上,让不可想象的事变为现实。
经管学院的“青苗成长计划”加快了众多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步伐。通过“适应训练”克服了自卑心理,增强了适应能力;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实施“以好带差”,使困难生的成绩明显提升;通过“素质提升”开阔了思路与眼界;通过“岗位培训”的兼职指导,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体验不一样的世界;通过“就业帮扶”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青苗成长计划”帮扶许许多多的青苗快速成长起来。
聚焦少数民族学生,关注关怀关心他们的成长
经管学院里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微乎其微的少数。崔璐莹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虽少,但影响却不可忽视。这项工作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团结,应更加关注关怀关心他们的成长,把“三全育人”的思路体现在其中,努力营造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2012级新疆哈萨克族学生小江,父母以放牧为生,家中依草而居,家境十分贫困。由于语言不通,加上生活习惯不同,小江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同学关系不融洽。
有一次小江怒气冲冲地来到崔璐莹的办公室,用生硬的普通话说,“老师,我吵架了。”原来是小江在和同学聊天时,听不明白同学的话,越是着急语气越不好,就吵了起来,还差一点动手。
崔璐莹意识到,要让小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必须要学会普通话,解决语言关。为此,她经常找小江聊天,训练他的普通话,帮助他提高表达能力。她还找来小江的室友,为他们化解矛盾、消除隔阂,鼓励他们珍惜同窗友谊,相助携手前行,寝室里出现了主动帮助小江学习的场面。由于小江底子差,且常常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第一学期小江有3门课程不及格。崔璐莹邀请专业老师给他“吃小灶”,还为他组建了学习帮扶小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江不及格的课程全部通过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挂科。
小江上大二那年,母亲突然因病离世,他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崔璐莹安慰他,“你还有爸爸和弟弟,他们还需要你,你不能垮掉!”从此,崔璐莹对小江更加上心,带他到清真餐厅吃饭,改善伙食,缓解思母之情;帮他申请困难补助,减轻精神压力;帮他联系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激发他自立自强;鼓励他参加学校长跑队,在赛场上找回自信。他在黑龙江省第16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一举打破了5000米和10000米两项竞走省记录;在北京马拉松锦标赛中,获得了半程赛第8名的好成绩。比赛结束后,他兴奋地给老师打来电话,“老师,我参加北京马拉松锦标赛跑了第八!”听了小江的喜讯,崔璐莹的眼睛湿润了,她的爱心得到了回报,小江由“问题学生”转换为“优秀青年”,被评为“东北林业大学励志之星”, 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6年7月,他回到家乡参加“三支一扶”,他说:“我过去得到了太多的帮助,现在是我回报的时候了”,现在他仍在家乡的热土上贡献着力量。
2012级藏族学生小罗,也是一个由受助人转变为施助人的典型。小罗父母早逝,从小跟着叔叔婶婶长大,家境贫困,再加上不适应哈尔滨的气候环境,语言沟通上有困难,经常一个人发呆,还时常引发头疼,很是让人心痛。崔璐莹视她为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她申请困难补助,经常找她谈心,让她久旱的心田滋润到雨露阳光。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下,小罗的大学生活在幸福中度过,毕业时她一次性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取了西藏国税局。
毕业三年后,小罗给崔璐莹发来了微信,“老师,我以前承蒙您的帮助,现在我想尽我的能力帮助学弟学妹。”现在她每年定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让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对学生的爱,像母爱般自然流淌
2017年8月,崔璐莹成为了母亲。做了母亲的她心变得更加柔软。她说:“困难学生近在眼前,就像自己带大的孩子一样,如有什么困难,伸出援手是母亲般地自然。”
2018年3月,休完产假的她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面临着学生毕业和困难学生复核认定的双重挑战。她每天与学生谈话、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现状、整理统计全院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从早忙到晚。由于不能及时抽奶,她得了乳腺炎,高烧不退,她忍受着 “背奶”的辛酸。家人劝她休息两天,别把身体累垮了。她说:“不行,工作不能耽误的”。第二天,她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2018年9月,崔璐莹迎来了她带的第四届新生,一面要忙于奖励资助工作月的众多事务,一面要面对9个月的宝贝儿子。每天早6点,她就来到学校陪着学生参加晨训,晚10点半查完寝室,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离家时孩子还没有醒,回家时孩子已经熟睡。她伏下身子想亲亲儿子的小脸,又怕碰醒了宝贝儿子。白天孩子想妈妈,只能通过视频见面,孩子在那边哭,她在这边哭。家人埋怨她,“就不能抽空陪陪孩子?”她说“宝宝有你们陪,可是学生只有我,他们刚来学校,我不陪着他们,他们怎么办?”。
孩子妈妈的崔璐莹,电话还是时时保持畅通,QQ仍旧刻刻都在线上,迎新生绿色通道安排的有条有序,陪同学生军事训练从不脱岗,800余人的各项奖助学金评定以及2000余份申请表的审核样样有着落……看上去似乎一切很自然、很平常,然而,谁又知道?她为了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却忽略了做一个合格母亲的职责。
一天凌晨4点,崔璐莹突然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崔老师,我们寝的小姿发烧两天了,始终不退,怎么办好呀?”
“马上送小姿去医院,我随后就到。”她安顿好孩子,火速赶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小姿为急性肺炎,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她立即与小姿家长联络,告知了孩子的病情,为照顾小姿她留在了医院。
崔璐莹知道小姿这两天吃得很少,怕她打针刺激胃,赶紧去买了一些吃的。小姿因打吊针不方便,她就帮小姿擦手擦汗,喂饭喂水。小姿红着眼眶说:“老师,你真像我妈妈。”是啊,对她来说,这些学生就像她的孩子一样。
当小姿的家长赶到医院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小姿妈妈看见老师衣不解带陪伴在孩子病床前,感动地紧紧握住了老师的手。
她对学生的爱像母亲般自然流淌着。这是深情的爱,是炙热的爱,是内心的爱。早在十年前,在经管学院就流传着她关爱遇难学生的动人故事。
2008级经济困难学生小静,毕业前夕在外地实习下班途中遇袭,身受重伤,生命危在旦夕。得知此消息后,崔璐莹立即坐火车赶赴医院,通过与院方协商,破例让她进入重症监护室。她看到浑身插满管子,全身伤痕累累,伤口缠着渗血的纱布的小静,眼泪瞬间流了出来。
她强忍住泪水,轻声呼唤,“小静,老师来看你了!”小静慢慢地睁开眼睛,张了张嘴,眼泪流了下来。看到崔老师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小静,小静的妈妈流着泪拉着她的手,一次又一次地说着“谢谢”。
崔璐莹回到学校后,立即向院领导汇报了小静的情况,同时建议学院搞一个捐款救助献爱心的活动。之后她又陪着学院领导赶往长春,把五万多元捐款交给了小静父母,小静的父母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之后,她帮助小静申请学校的医疗补助,又一次次去保险公司,为小静办理了保险赔款。
小静经过多次手术后,身体才逐渐康复,但内心的伤害远远没有恢复。她惧怕与外界接触,一点响动就惊慌失措,一看到身上的疤痕,就失声痛哭。地域阻止不了心与心的沟通,崔璐莹经常给小静打电话,询问身体状况,开展心理咨询。鼓励小静,“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只要你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打倒你!”。她用一颗善良火热的心温暖着小静的心,鼓励着小静一路向前。
毕业两年后的一天,崔璐莹突然接到小静的电话,“崔老师,我考上公务员了!”崔璐莹眼里涌着泪水,电话那端泣不成声,这是苦尽甘来的泪水。
11年来,崔璐莹以及她的资助工作团队为2000余名经济困难学生,评审了各类奖助学金1.5亿元,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取得不平凡的收获。先后有7名资助学生被评为“东林励志之星”,有多名学生荣获“黑龙江省五四红旗奖章”“省级道德模范人物称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有的还入选到《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国家奖学金奖学生代表名录》中。经管学院资助工作连年在学校资助绩效考核中荣获优秀。
崔璐莹感言,为了让每一个困难学子都能度过成长难关,为了让每一粒资助的种子都能结出丰硕成果,我对他们的爱将始终如一,像母亲般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