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崔晓阳: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布日期:2021-09-13

开栏语: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日前学校开展了首届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共有3个集体和5名个人获此殊荣。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月中,学校全媒体推出“立德树人”栏目,将陆续刊发师德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用优秀榜样传递师德力量,希望广大教职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崔晓阳:君子以厚德载物

个人简介:崔晓阳,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森林土壤学科带头人,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硕士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二级方向带头人;森林土壤学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森林土壤及碳氮过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核心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近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等项目的6项研究任务。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3次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先后获得东北林业大学第十届“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东北林业大学教学质量特等奖,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当代教师风采”优秀教师宣传典型。

土壤是生命的摇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健康土壤是人类健康的基础。土壤学不仅与农林科学和环境学科密切相关,更可以服务于人类的各项事业。虽然土壤学很重要,但是研究土壤却很辛苦,尤其是做土壤学的教师更辛苦,他们不仅要脚踩泥土,在崇山峻岭中行走、在阴暗潮湿的土地上观测,更要用自己的言行引领更多的学生。作为从教30余年、承担着土壤功能提升等众多重点研发计划的土壤学专家,崔晓阳已经教过了2000余名本科学生、300余名研究生,引导200余名学子走上了土壤学和林学、生态学研究的道路。为什么会有这么高比例的学生愿意选择如此艰苦的行业?《周易》的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为崔晓阳能够像大地一样包容、宽爱,用自己的学识、品德影响了众多学生。

爱教育,言传身教,勤勉敬业

崔晓阳1985年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考取了本校的森林土壤学硕士,师从著名森林土壤学家林伯群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能留校任教当时我一方面感觉很幸运,另一方面也感觉有些惶恐,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误了学生们。”面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崔晓阳想到的不是光环而是责任,“大学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教育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崔晓阳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读大学时对老师的印象就是知识面非常广,那时候我们的树木学老师不用带教案就能旁征博引地给我们讲一上午。”为了让自己也能承担起大学教师这份责任,崔晓阳丝毫不敢懈怠,在职期间攻读了生态学博士,师从王业蘧先生。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体现在两次破格上,1995年、1998年他分别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教授。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期间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从副教授到教授仅用了3年时间就足以证明他下了多少工夫。

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教好学生的第一步,但是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是能够让学生得到提升的关键。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和工作岗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掌握基本知识、满足时代需求外,学生还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国际性,并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此,崔晓阳提出将“以教师为主,一张嘴一支笔一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模式。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对于基础知识,我们会让学生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自学。课堂上主要以研究讨论的方式营造探究问题的氛围,以提问学生、教师总结等方式学习知识点,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崔晓阳表示。

如今,崔晓阳发挥行业优势和特色学科的作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为国内几十所涉林高校所借鉴。他所领衔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先后主持获得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牵头或指导团队优秀青年教师牵头建设省级及全国性精品与特色课程6门,校级精品、特色、一流本科课程10余门。

课堂上,崔教授讲的精彩,学生听得兴致勃勃

曾经,教师的考核更多的是看课题、经费、论文,所以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但崔晓阳却始终认为教师的第一责任就是教书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上。每次备课,他都兢兢业业,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类多样化信息资源。每周六他都会抽出一上午的时间,为学生们拓展土壤学前沿方向的知识,与学生互动答疑。这是学校规定课时外的“额外”劳动,他说:“以前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一桶水恐怕已经不够了,我看得有长流水才行。教书,不仅要把现有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把更新的知识、动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大学教师,一定要跟踪学科的最前沿,实现知识的更新,不仅教给学生前沿知识,更要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30多年来崔晓阳一直都保持着查资料、看文献的习惯,有时一抬头就发现天都黑了。家里人说“工作就是他的生活”。

除了知识的传播,崔晓阳更重德行的引导。“教师是一种传承,我的本科导师刘玉喜、硕士导师林伯群、博士导师王业蘧先生都是教育大家。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授课充满乐趣与激情。”崔晓阳说。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崔晓阳也形成了自己的授课风格——课堂上他不仅会讲基础理论、单纯知识,还会结合知识点穿插各类科学故事和科学家的历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过于天仁2岁丧父,在封建大家庭中备受歧视,但他却不为困难和压力所屈服,为水稻丰产的土壤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环境都比以前好了太多,我们的确应该珍惜时光。我们今天的社会责任担当深受当年土壤学崔老师等许多东林老师的影响。”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肖放表示。

30多年前,崔晓阳亲身感受过诸多先辈的教诲,今天他再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精髓传授给学生,可谓师德传承。北京园林科学院研究员李芳和北华大学副教授刘宝东都坦言:“崔老师是我们的专业导师,也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爱林业,脚踏泥土,严谨治学

林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崔晓阳经常鼓励学生:“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林业工作者辛苦并快乐着;作为林业人,职业带来快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他不是在“忽悠”学生,因为他的确在艰苦中体会到了幸福。

为了完成全国森林土壤典型调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崔晓阳作为东北片区负责人和黑龙江省首席专家,走遍了北起黑龙江之畔,南至长白山之巅的广袤林区,采回了6000余份土壤样本。“虽然很累,但是我们揭示了寒温带、温带森林土壤的特征,了解了寒温带冻土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掌握了不同林型的土壤固碳潜力,这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基础数据。”崔晓阳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只有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而追梦圆梦的每一天则组成了人生幸福的风景。

崔晓阳在大兴安岭开展森林土壤调查期间野餐,身旁小河的水十分纯净自然,甘甜清冽,林业工作者辛苦并快乐着!

在30余年的林业教学、科研工作中,崔晓阳一年中有大半年在林区出野外或带学生实习,“一身迷彩服,一双布胶鞋”是他最常见的行头,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摔跤打滑……这都是他的常态。“那是在2008年7月份,有一次带领学生去帽儿山采集土壤标本,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整个人都从山上摔下去了,正好被下面的一棵树顶住腰,当时眼前一片黑,连气都喘不上来。”崔教授用很平和的语气述说着经历的一些事,“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也不是什么重伤。作为林业人,你必须去林区大地上认识和了解一切,和学生在教室里纸上谈兵那是绝对不行的”。在崔教授看来,这些都是正常、而且必须的,没有选择的理由和余地。

崔教授在小兴安岭开展土壤剖面调查,不再年轻的他身体力行,辛苦和疲惫写在脸上

“崔老师带我们出去时,很多时候看到他爬山慢了、累了,让他休息还毅然坚持。有时候因为腰伤弯腰不便,他却仍蹲在土壤剖面坑里示范取样和拍照,一蹲就是三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崔教授的研究生说。很多时候白天出外业,晚上还改论文,导师孜孜不倦的形象,爱岗敬业的品德,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研究生,感染了一茬又一茬青年人。

崔教授带大学生在小兴安岭实习时讲解潜育土相关内容

前期的林间作业,崔晓阳身先士卒、不辞辛苦,实验室中的数据分析他更是严谨求实、以身作则。崔教授时常教育、警示身边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不成熟的方法、不准确的数据、不可靠的结果绝不发表,绝不能追求SCI论文数量化考核机制下的短期利益。

崔教授在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进行土壤标本采集与野外记录

“崔老师治学严谨,学术水平一流,对学术的热爱和探索热情永不停止。为了解决某些学术问题,老师会连续几天在办公室通宵达旦。对我们要做的课题,他定会亲自把关,对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总能耐心讲解,手把手地教。对我们的论文也要一字一句地推敲修改。记得我写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正值2020年哈尔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师生之间对论文的讨论和修改不得不由线下改为线上。为了让我第一时间看到修改意见,每次发邮件返修后崔老师都会及时回复并打电话再叮嘱一遍。直到现在,崔老师仍旧是我遇到科研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他的治学风格深深影响了我,受益终身。”崔教授2012级土壤学硕士研究生、2015级生态学博士研究生高菲非常有感触地说。在崔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她现在已经成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曙光教授团队的博士后,潜心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土壤碳氮循环,并于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访问日本北海道大学,崔老师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如此低调的门面感慨万千

爱学生,亦师亦父,甘当人梯

崔晓阳教授经常鼓励身边的青年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禁得起诱惑、守得住初心,踏踏实实地做科学研究。他甘当人梯,默默无闻地在青年人挺进科研的道路上为他们做好铺垫,在他们奋力向上拼搏的过程中鼎力扶持。每年2月至3月份,都有十几位来自校内外的青年教师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等事宜向崔老师请教,崔教授宁愿牺牲自己申请的宝贵时间,也要帮助年轻人修改基金本子。10多年来,仅东北林业大学受崔教授指导过的青年教师就有30余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较高质量的SCI论文,一批年轻学者在崔教授的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

“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提交国自然申请书的前夜,崔老师彻夜未眠。第二天,老师把修改稿交给我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你第一次申请基金项目,再忙我都会把你的本子看完’,此时崔老师已经好几个夜晚没有好好睡过觉了。”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土壤教研室教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韫说,她的硕士、博士均师从崔晓阳教授。

崔晓阳教授悉力建设森林土壤学教学梯队,从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张韫副教授从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到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从校教改项目到省科学规划项目,从校教学成果奖到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校重点课程立项到国家一流课程申报……每一个过程都有崔老师的精心指导。“今年,我获得了校教学质量特等奖”,张韫老师自豪地说。“崔教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导师、工作上的良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和抚育人。我何其有幸,今生有这样的老师”。张韫发自肺腑地道出对导师的感激。

宋金凤教授硕士、博士也都师从崔教授,她说,崔老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不论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真正做到了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为人师表;他耐心、细致地指导年轻教师授课,在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各方面,关心每一位年轻教师的发展,对很多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功利为标尺,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利益众人、服务国家为追求”,这些话经常会被崔教授放在授课ppt,或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发言中,这是他对自己的标准要求,也是对学生、对同行的求知勉励。

从教30多年来,从本科生的课程学习、生活关怀、考研指导,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术思维、人生规划,甚至许多已工作多年的老毕业生的事业发展,新老学生总是爱找崔晓阳请教、探讨、求助,他将无私、公正、严慈的师爱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

彭红玲是我校2005届土壤学科硕士生,本科时由崔晓阳教授教土壤学、地质地貌学和土壤学实践课程,因为对崔教授专业知识的敬畏和兴趣,研究生期间义无反顾选择崔教授作了导师。尽管接触多年,但是崔老师并未听彭红玲说起自己贫困的家庭情况,直到有同学跟崔教授反映她收集塑料瓶贴补生活,崔教授才知道了真相。自此,崔教授提供各种勤工助学的机会以减轻她的压力,直到她顺利完成学业。在彭红玲科研实习期间,崔教授为她联系了上海园林科学研究院。在科研实习老师的极力推荐下,毕业后在上海辰山植物园负责土壤肥料管理,目前已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很感谢崔老师给我的帮助,才有了现在的我,很多时候,我还会翻看崔老师的书籍《城市绿地土壤及其管理》《土壤资源学》等,他交给我的一切受益一辈子。”彭红玲说。

对于特别困难的优秀学子,崔教授很多时候还会自费直接资助,为的是让他们放下心底的顾虑,专心于学业。手机是现代人工作学习的必需品,没智能手机信息沟通很受限,而且穷人家的孩子没手机可能会增加莫名的自卑感。“老师除了生活上给我提供补助外,甚至还特意安排我参与横向创收项目,以挣些钱购买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点点滴滴成就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忆和不断前行的动力。崔老师对我来说是‘师父’一样的存在,亦师亦父,一生最尊敬的老师!”。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2015级博士生高菲和2018级博士生高雷都如是说。

高菲和高雷是崔晓阳教授最近指导的两名优秀博士生。他们都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硕博连读,在导师悉心指导和自身不懈努力下成长为颇具前途的青年学者。

崔晓阳经常表达的心迹是“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人民的教师,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是引导更多的农家子弟走上科学道路”。崔教授正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在他的接济下许多学绩优异的贫困研究生取得了良好生活保障,在他的影响下已经有近40名贫困学子走上了科学道路,他们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从事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崔教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充满爱心和信任,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

以德泽人,润物无声。每每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向崔教授表示感谢时,他总会说“真心感谢同学们,是你们让我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快乐,让我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是一名教师坚守初心的真情流露,也是教书育人责任的最好表达。

谦卑的姿态、平和的语气、低调的作风……这些就是崔晓阳给人的印象,他没有夸张的形容,更没有自我抬高的标榜,但是他正像是容纳百川的土地,以崇高的道德和精深的学识,用自己对教育的爱、对林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展现了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惟愿我们的学校有更多像崔教授这样的好老师,合力同频共振,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优秀创新人才,实现教育事业的东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