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校园人物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人物 >> 正文

【壮丽七十年|人物】刘滨:立誓坚守塞罕坝

日期:2019-09-17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郭楠枫
文字 郭楠枫 图片
电话 摄影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北林业大学也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稚嫩走向成熟。70年间,一代代东林人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力量。学校推出“壮丽七十年|人物”栏目,讲述东林人的奋斗故事,展现东林人的时代担当。

 

 【壮丽七十年|人物】刘滨:立誓坚守塞罕坝

他曾是为盲人带路赚钱贴补家用的苦孩子,他曾是天真烂漫要一生“与山水为伴”的少年,然而在苦寒的高原荒漠,他决意坚守20年,誓要将荒漠变成万顷绿海,为祖国建设一道绿色长城——他,就是塞罕坝上的东林毕业生刘滨。

偶然之下报考东林

今年84岁的刘滨出生于吉林长春,幼年时期,刘滨家境十分贫寒,家里兄弟6个,吃饭穿衣就是最大的开销。直到刘滨到了开蒙的年龄,也没机会去读书,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费用。8岁的时候,刘滨还做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凭着机灵聪明,找了个贴补家用的差事——给盲人算命先生带路,先生一次卦资是两元,刘滨从中抽一点作为自己领路的报酬。就这样,直到三年后,他才真正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

家中兄长参军之后,刘滨获得军属待遇,可以顺利上学了,从此,他就带着“优秀学生”的标签一路升到了高中。高考前夕,同学王友兰的哥哥作为高中教师给了他们真诚的报考建议:学林科好,青山在脚下,绿水在手边,一生与山水为伴,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带着这个“与山水为伴”的朴素想法,刘滨来到了东北林学院。“学了林科才知道,这是最累最苦的学科之一,当初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入学最初的一个多月劳动课,让刘滨懂得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林业人,除了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还要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当时东北林学院采用前苏联的考评制度,课业均是5分制,在数学、化学这样的基础课考试中,能得到4分就足以让学子们欣喜若狂。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同学们往往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每到周末,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跑到教室学习。学风严谨、师资雄厚的东林成为刘滨奋起向上的一片沃土,坎坷的入学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越发刻苦钻研,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林业人。

伉俪决心坚守坝上20年

1962年9月到次年,47名东北林学院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向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发,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的刘滨与王友兰也在这支队伍当中。

同为东林校友的李兴源曾对坝上的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在这喝撅尾巴茶是经常事。什么是撅尾巴茶,顾名思义,就是蹲在地上捧起河里的水来喝。”刘滨经历着坝上与城市生活的巨大落差,但是回想到多年的读书生涯,回想起他那些曲折的童年经历和母校对他的栽培和磨砺,眼前的生活困难似乎变得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如果没有公费支持,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是新中国让我有机会获得知识,还读了大学,现在祖国林业建设需要我,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一定要做点什么。”抱定这个信念,他与王友兰商量了一下,两人提笔,联名写了一份决心书:誓不言退,保证坚守塞罕坝20年。

一纸保证书早就遗失在岁月中,但是他们一同建设这道绿色堤坝的决心,却穿越了时光的隔膜,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按照组织分配,两人来到了阴河分场负责育苗工作。在艰苦生活中积累的情意,让这对年轻人认定了对方就是牵手一生的伴侣,他们从老乡那里租来了一间三四平米大的单间作为婚房,尽其所能置办了简单的饭菜,同学们闻讯赶来送上真挚的祝福。

婚后第二年,王友兰临盆在即,坝上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实在不适合抚育婴儿,她只好骑着毛驴,由刘滨牵着走了三十多公里山路,坐上班车,再到围场县转乘两次火车,经历两天颠簸,才回到吉林老家准备安产。几个月后,她又将嗷嗷待哺的孩子留下,只身回到刘滨身边,继续践行当初坚守塞罕坝20的誓言。

践行誓言21年不离不弃

阴河分场规模比较大,地理位置又处于坝上的交通要冲,为了保障日常生产生活和出行需要,场里养了牛和毛驴,牛要拉车,驴要推碾子拉磨。“场里人多活多,可是牛和驴都是有数的,不能可着劲用,如果不让休息,牲畜就得累死。”如何合理地分配两头牲畜的工作量,既发挥最大效能,又保障它们应有的休息权利?大家一致认为,细心勤劳又为人热心公正的刘滨可以做这个调度员,来合理安排牲畜的工作时间,谁要用车或者磨粮食,都要经过他的同意。这样一来,“驴长”这个既戏谑又形象的称呼不胫而走。刘滨听到了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地应上一声。

东林人在坝上育苗所做的卓越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那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往往会跟随他们一生。“那时候我们给树苗评级,一等苗就叫包禄胡子。”包禄也是东林毕业生,因为留着一把小胡子,同学们就用来形容侧根粗壮发达的树苗,这“包禄胡子”的适应性更强,那时候的育苗技术员们都以种出“包禄胡子”为荣。

林业工作不像一些前沿行业科技含量那么高,它讲究的是整个程序的高度精准,绝不可以存在短板,差一点都会导致造林的前功尽弃。随着机械造林的树木成活率从最初的2-5%拉升到94%,机械林场人工林栽植面积的扩大,刘滨的工作地也随之变动,他先后在马蹄坑、燕子窑等多地进行育苗工作。

1975年,刘滨被调任到三道河口当分场场长,当时分场成立了一个储木场,为了将坝上的木材运走,这就必须设计一个从坝上到火车站的专用线,方便木材运输。考虑到气候、地形、道路宽度等多种现实问题,铁路系统的一位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这条路的设计施工,这段时间,刘滨全力配合道路修建工作。道路建成之后,源源不断的木材和木制产品从这里运出去,成为坝上支持河北省以及全国建设的一条重要通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滨接受调任,到河北保定市林业局,负责100亩林场的育种、育苗等林业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刘滨与妻子王友兰践行了他们当初的誓言,在塞罕坝坚守了21年。

2019年夏天,刘滨在女儿陪同下回到东林母校,他勉励东林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用我的人生经历告诉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树立坚定信念,创造更大更辉煌的成果,不负平生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