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易逝,青春不殁。6月19日晚,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携新书《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做客第七十期东林文化大讲堂,以“青春•对话”为主题与一千五百余名东林师生一同追忆韶华青春,展望光明人生。
讲座开始前,党委副书记陈文慧与敬一丹进行了亲切交谈,对她来校交流表示欢迎,敬一丹也谈到了与东林的许多不解之缘。
座谈伊始,敬一丹与多年挚友王福生一同走上讲台,身着一袭蓝裙的她让观众眼前一亮。在三位广播台同学深情朗读《我,末代工农兵学员》选文后,敬老师感慨到:“真可谓是英雄不问来处!东林这所综合性院校真是人才济济!”随后王福生老师也坦言与我校广播台有着很深的渊源,认识很多从事播音主持行业的东林优秀毕业生。
两位老师一同讲述了属于他们的知青岁月——晚上没有灯,便以煤油和旧鞋带做一盏简陋至极的灯读报,熏黑了鼻子也不知;没有书看,她便向老同学借,将《唐诗三百首》一字一句抄在纸上读。忆及青春,王福生老师更是现场亲自为大家演唱了当年火遍一时的歌曲《在乌苏里江上》。两位老师感慨到,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大家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真真切切地感受过对书荒的恐惧,但知青们对知识和文字的渴望却从来没有因物质不足而就此止步。闻此,现场观众对两位老师表示由衷地敬意,有同学在微信墙上留言:唯有韶华不可负,正值大好年华的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让青春变得精彩。
随后,敬一丹为大家介绍了工农兵学员的历史及从事播音主持的经历。“我们是处于特殊时期的人群。在兵荒马乱的文革时期,国家的转折点也成为了我个人生活的转折点,工农兵和77年恢复高考的新生差了一个时代。”回望高考,感慨万千。三次推荐失败,机缘巧合之下她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并从此走上播音主持的道路。两位老师也坦言,自己的一些同窗选择播音主持并非本愿,身处特殊时期的他们并不似如今的我们拥有公平的高考制度,可以对人生进行选择。作为末代工农兵的一员,敬一丹和她的同学们见证了那段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她说:“把这段经历讲出来,这是尽一个经历者、媒体人、知识分子的本分。”在编书的过程中,他们尝试着把新媒体和旧媒体结合,努力将书编写的有声有色。
王福生也分享了自己在浙江传媒大学任教时的趣事,他称自己是非常严厉的老师,有时会体罚学生,但是仍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正是与年轻一代的良好相处让他能在学生的帮助下,通过远程连线,将在天南海北的同学集结起来,把这本书写好。“这本书记录了一段不能被忘记的历史,它是属于我们一代的人生档案。”王老师如是说。
在互动环节,被问及《感动中国》节目对自己的意义时,敬一丹感慨《感动中国》里的正能量一直是激励她前行的动力。她还指出:“媒体人应该和年轻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能紧跟时代和潮流。年轻人要对事物保持兴奋感,没有兴奋就没有坚持的原动力。”
整场讲座洋溢着文化的气息,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敬一丹以亲切的话语,睿智的思想,带领现场东林师生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最后,敬一丹女士与现场师生进行合照留念。(乔恩杰)

嘉宾与观众合影

讲座现场

敬一丹老师

敬一丹老师指导学生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