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校园人物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校园人物 >> 正文

【壮丽七十年 | 人物】“轴”教授朱政贤

日期:2019-09-20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郭楠枫
文字 郭楠枫 图片
电话 摄影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北林业大学也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从稚嫩走向成熟。70年间,一代代东林人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力量。学校推出“壮丽七十年|人物”栏目,讲述东林人的奋斗故事,展现东林人的时代担当。

【壮丽七十年 | 人物】“轴”教授朱政贤

 

1952年,他从西子湖畔来到祖国边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的首批教师。在几十年工作中,他深耕教学、坚持科研、注重实践,首创国内木材干燥设备专业化生产,帮助多家企业扭亏为盈,为我国木材干燥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木材干燥学界两大泰斗——“南梁北朱”之一、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朱政贤。

与东林结缘

朱政贤是安徽舒城人,1951年从安徽大学森林系毕业后,统一分配至浙江大学任助教。就职第二年,他曾随浙大森林系师生先后到海南岛进行橡胶林勘测规化设计和舟山群岛进行海岸防护林调研。回校不久,就有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传说,10月中旬,正式宣布浙江大学森林系与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东北林学院,刘成栋院长、杨衔晋教授亲临浙大动员和接收,朱政贤由浙大森林系调来东林。

杨衔晋听说朱政贤有妻室、孩子在家乡,就极力动员他回老家带妻儿来哈尔滨,朱政贤响应号召,回老家将家眷同时接来哈尔滨,没有跟上搬迁的大部队。

“当10月25日我们一家赶到哈市工人文化宫附近学校给浙大教师临时安置的宿舍楼时,已近半夜。住在楼里的浙大教师及家属听说后,多来看望,还做了热腾腾的饭菜送给我们,心里感到十分温暖!”想起几十年前初来哈尔滨的情形,朱政贤记忆犹新。

长途颠簸,从美丽的西子湖畔到寒冷的东北,稚子尚不满周岁……面对新的环境的挑战,朱政贤心里着实有些不平静。但是当时的院长刘成栋妥善地安排了浙大调来的教职工生活,虽是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但室内温暖宜人,而且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彼此关怀,很快大家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朱政贤来东林后,被分配在新成立的木材加工专业担任《木材干燥》课程教学。本来这门课有一位老教师主讲,他因身体关系于1952年春节前回杭州后,就没有再回来,这门课也就落在了朱政贤身上。这门课程属于工科性质,而朱政贤过去在大学修习的更多是森林学专业内容,对工科涉猎较少,他的林科底子应付不了,自感基础薄弱,工作上不能得心应手,需要补学工科基础课程;加上当时学校大力提倡学习苏联、号召采用苏联教材,同时组织学习俄语。朱政贤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参加俄文速成班,同时选听工科基础课程,将自己当做一名学生向老师虚心求教,将缺失的专业基础逐渐补上来。

编译俄文教材担纲教学任务

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果的人,莫不是带着三分“轴”劲,东北话方言里的“轴”,是倔强、不服气,是把自己压上去做秤砣的倔脾气,朱政贤就是这样的轴。

当时提倡学习苏联,更新知识结构,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因此,学校在浙大教师来哈之初,专门请来一位苏联教员给他们讲授俄语,后又组织他们参加俄文速成班学习。朱政贤过去学的是英语,此时从头学习俄语,难度可想而知。他吃住都在学校,每天学习文法,并且要记100多个单词。就这样坚持一个月之后,基本掌握了两千多个俄文单词,可以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俄文专业书籍。不久他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1949年出版的当时苏联木材加工专业采用的《木材干燥》教材,他一有时间就进行阅读,同时翻译。1954年秋,他首次给木工专业51级主讲《木材干燥》课程时,这本俄文教材已翻译了一半。当时他就以这本书的译稿为基础,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编出散页讲义,边讲课边印发给同学。同时继续翻译,至学期快结束时,这本书也翻译完了,讲义也编完了。最后经过整理,由学校教材科装订成册,这本取名《木材干燥学讲义》的书有35万字,现存于学校图书馆。上述教学,基本适应了当时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为他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为了继续充实教学内容,又翻译了俄文《木材干燥室计算法》一书,并于1958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内其他林业院校才陆续设置木材加工专业,而此时的东林,已经在木材加工领域遥遥领先。其间,曾一度接受过其他林业院校如南林、北林等派来的大批青年教师进修木工专业的专业课程。朱政贤履行系教学秘书职责,分配他们到有关教研室,组织他们听课学习等。

1979年末,朱政贤被任命为林工系副系主任,至1984年他60岁时,才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这期间他一直都是既搞业务,又兼行政,可谓“双肩挑”。

国内首创木材干燥设备专业化生产

在连续编译了两本俄文书籍以后,朱政贤仿佛踢开了这临门一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木材干燥领域中获得了一些成绩,又遇到了更多挑战,他开始一边忙着科研教学、一边到工厂实际进行调研。

1958年,学校为了充实实践教学,为了解决木工厂干燥木材的需要,朱政贤设计的5间熏烟干燥室建成,后来又在他的设计规划下,熏烟干燥室被改造成现代型木材干燥室。

“木材干燥,跨学科较多,常规干燥设备的设计与建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涉及建筑、机械、电器、热工、通风等工程。后来又出现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等特种干燥,更加复杂。我先后补学了数理化,以及工程上的基础学科,但也只是皮毛,须在实践中逐渐充实。”这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让朱政贤名副其实成为了木材干燥学专家。

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迅速崛起的过程中,木材干燥一跃成为木材加工企业眼中的热点、难点,黑龙江省背靠国有林区,木材加工产业比较发达,干燥设备更是供不应求,生产厂家急需具有雄厚科研能力的专家予以技术协作。

1985年,由朱政贤主导将设计与加工合为一体的新型木材干燥室开始运行,投入生产使用,这在我国工业化生产木材干燥设备处于领先地位。

此后,朱政贤的名字在业内越来越响,经常有企业主登门拜访,希望获得技术帮助。而经他指导设计的干燥设备,往往能让一家企业扭亏为盈,从此走上丰衣足食扩大再生产的金光大道。

越来越多的企业闻讯而来,在系的参与和学校的支持下,由朱政贤牵头,与几家有关工厂协作,于1993年创建了校办产业 “北方木材干燥新技术开发公司”,朱政贤出任总经理,归口哈尔滨新技术开发区。他的团队可以从设计、加工到设备安装、调试,对设备使用企业做全程技术支持。这在全国创建了将设计与制造合为一体的先例,带动了全国走上专业化生产的道路。

这期间,他主持了多项科学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2、3等奖和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3项国家专利,起草3项国家标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不近人情”的良师

因为木材干燥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特性,比起其他学科的教授,朱政贤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更多,可是这并没有消减他的“轴”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艾沐野曾在朱政贤的技术支持团队中承担设备调试工作,他说“朱老师这个人,就是有股轴劲。”

1984年,佳木斯市的一家工厂请朱政贤主持设计、建成了干燥室,上午完成实地测绘工作之后,厂家表示中午要隆重宴请他,并且届时有一位市里领导将对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当面表示感谢。朱政贤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自己在外边填了肚子就匆匆赶回哈尔滨。后来曾有人问过他,连吃顿饭应酬一下都没答应,是不是显得太不近人情了?朱政贤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去搞技术的,又不是吃饭去的,跟工作无关的事,我不参与。

在与工厂协作之初,常与厂长互相往来,厂长见他家没有沙发,就主动买了一套亲自送来,朱政贤揪着问价钱要照价付款,无论怎么问,对方都不搭茬,就说是赠送的。即便对方不说,朱政贤也有办法,他找到工厂财务问清价格,拿现金还了回去。

可是对待后辈,朱政贤却没了这股“轴”劲。艾沐野1980年从哈尔滨机电学院毕业来到东林,分配到木材干燥教研室工作,专门负责木材干燥实验室,从机电专业跨越到木材加工专业,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他着实努力了很长时间才摸到门道,逐渐适应并热爱上了这个专业。1990年前后,老一辈的教师相继退休,有几门课面临教师缺员的现象,木材干燥课就是其中之一,艾沐野多年专精于木材干燥,本来是大家都属意的教师人选,但是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不允许实验室人员去为本科学生教授课程,朱政贤给予帮助,并将自已的教案给他作参考,帮助艾走上讲台。艾沐野现在已经是国内知名的木材干燥工艺专家,95岁的朱政贤当面不说什么,背后却时常对别人夸赞他,十分引为自豪。

95岁的朱政贤,一直关注着东林的发展,他欣慰地说,学校宣布成立时,本科只有三十几位教师,本科学生将近300名,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位教职员工、学生数万,他相信,东林未来的发展将更快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