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校友建设塞罕坝

日期:2017-09-06 发布单位:新闻宣传中心
文字 图片
电话 摄影

9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以《塞罕坝:47位东林人的青春之约》为题,刊登了我校校友参与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报道,颂扬了东林人“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55年来,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拼搏奉献,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作出重要指示,称赞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号召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962年,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林业部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京津筑起一道绿色长城。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林场原有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创业队伍。在大中专毕业生当中,我校输送的47名林学系毕业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建设塞罕坝提供了高水平的林学科研背景,保障了塞罕坝高海拔地区育种育苗的顺利施行。

47位东林人之一的李桂生,今年已经83岁,他讲述了在塞罕坝3年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为读者再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当年艰苦又火热的建设场景。建设者要克服气候寒冷、缺医少药、食物短缺的现实状况,也要面对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应用的难题。

李桂生讲述,在东林人与其他塞罕坝建设者努力下完成了两大创举:一是在高海拔的坝上成功用种子育苗,二是用机械种植苗木。他们用最初运来的2000斤落叶松种子不断进行育种实验,曾经历失败,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因祖国需要,东林人逐渐奔赴各地工作,李桂生辗转回到母校直到退休,但有些东林人深深扎根在了塞罕坝,将青春与生命奉献给祖国版图上那一弯阻挡风沙的翠绿。

在2002年和2016年,李桂生两度踏上塞罕坝。他发现过去要坐着“大解放”颠簸8个小时的蜿蜒土路,已经变成平坦开阔的柏油路,仅需一小时车程就能到目的地,当年牛马嘶鸣满地粪便的总场驻地,现在的规模已经如同一座城市,人们住进了楼房,用上了集中供热,餐饮、文娱设施齐全,在夏季,随处可见惬意享受“洗肺之旅”的游客。

如今,塞罕坝的人工林面积已达百万亩,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释放氧气,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它所创造的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元,成为了京津地区重要的防沙屏障和生态旅游之地。

2016年,16位曾经共同战斗在塞罕坝的东林人踏上亮兵台,将百万亩松涛尽收眼底,当年那片莽莽荒原风沙草场,已然成为汪洋绿海。

《绿色时报》9月5日1版

《绿色时报》9月5日3版

推荐内容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