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投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拓宽教学“半径”,打造更“接地气儿”的思政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3-05-25
文字 郝佳婧、杨丽艳 图片
电话 摄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计划”30 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依托哈尔滨市红色教育资源和“共和国长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拓宽思政课教学“半径”,强化实践教学和实景体验。从4月17日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积极带领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体验的思政课”,努力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场”,破解思政课“硬融入”“不生动”等问题。思政课在理论讲授与文化浸润、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中越来越“接地气儿”。

传承红色基因——用鲜明的案例和历史教育感染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为进一步培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奋发有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2022级林化和土木工程专业100余名学生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上了一堂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初心使命和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政课。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同学们驻足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物,聆听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视觉与听觉的“双管齐下”带来了一次既深刻又震撼的精神洗礼,同学们深受东北抗联精神的感染,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授课教师杨丽艳表示:“此次同学们走进纪念馆,重温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大家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动力更足了。”2022级林化专业刘烨熙表示:“这堂思政课让我深受鼓舞,能够面对面地缅怀革命先烈,聆听革命先驱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种感受是在教室里无法体会的,这是我上过最特别的思政课。”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活体解剖、手榴弹实验、冻伤实验、火焰喷射器实验……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陈列展品,深刻诉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一个多小时的学习,让许多同学仍心有余悸,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有的同学难忍泪水,为殉难者的无辜而不平,为侵华日军的罪行而愤恨。同学们在深感触目惊心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祖国繁荣强大,实现祖国统一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授课教师于欣表示:“历史虽已过去,但国耻却永远不能忘记。希望同学们对那段惨烈历史能有所了解,更要将悲愤的心情转化为实际的奋斗,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22级土木工程专业熊福林同学说:“这堂思政课给我的震撼和触动太大了,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依托地域文化——用生动的形式和独特的优势感召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黑龙江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亲身体会感悟东北振兴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2022级工程管理和工业设计的120余名学生来到北大荒博物馆和哈尔滨电机厂,亲身感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北大荒博物馆,珍贵的图片和藏品记录了一代代北大荒人用青春甚至生命书写的奋斗历史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与北大荒历史的“零距离接触”,让同学们深刻学习感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的核心要义,直观体会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多种粮、种好粮,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授课教师杨丽艳表示:“在博物馆中讲授的思政课,与课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容相联系,让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让思政课‘活’了起来。”

在老师和电机厂工人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哈尔滨电机厂的发展历史、主要制造装备、所获荣誉和电机工人的日常,见证了一线生产车间的机械化、规模化,感受到了中国工匠们创新无限、动力不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授课教师解艳波表示:“将思政课‘搬’到具有70多年历史、创造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的哈尔滨电机厂,将大国装备制造与思政课中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相对接,既充实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同学们在身临其境中深受启发,激发他们创新创造的思想意识。”“哈尔滨电机厂曲折的发展历史,昂扬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大学生该有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更加坚定了我们追求工业设计梦想的信念。”2022级工业设计专业王晨坚定地说道。

用好学校资源——用东林文化、东林精神浸润青年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认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的系统逻辑关系,2022级轻化和建环专业的100余名学生走进校内的森林博物馆和校史馆,上了一堂生态文明与东林历史的思政课。

在森林博物馆中,同学们参观了室内的生态系统景观,学习森林的相关知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校史馆里,同学们在图文、实物、多媒体、虚拟影像、立体造型、场景还原等多种鲜活方式的体验下,熟悉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奋进历程以及东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授课教师李军刚表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到森林博物馆和校史馆去学习,就是要让同学们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成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作为林业院校的学生,更应当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以事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堂堂“接地气儿”的思政课,实现了一次次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让他们在其中找到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强化了身为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不断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搭建“大平台”,让思政课“厚”起来;构建“大格局”,让思政课“强”起来;依托“大课堂”、让思政课“热”起来,打造东林思政课教学的新范式。

推荐内容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