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态研究中心王传宽教授团队的博士后王兆国,在著名生态学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发表了题为《木本植物生物量和叶性状对干旱和庇荫的独立作用和交互作用的响应》的论文,揭示了树木幼苗对干旱和庇荫胁迫的驯化和适应机制。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干旱事件频发,进而影响到树木的生存和生长,这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而林下植物的生长和更新,不仅面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水分胁迫,同时也受到庇荫引发的光照限制。庇荫不仅直接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干旱的响应。以往研究针对庇荫如何影响植物对干旱的响应提出了三种假说,即“权衡作用”、“促进作用”和“独立影响”,但缺乏试验数据的验证。
该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分析了全球58个水分和光照同步控制试验,剖析树木幼苗生物量生产和分配以及叶性状对干旱和庇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庇荫通过缓解气孔限制和光抑制,减缓了干旱对树木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生物量生产,支持了“促进作用”假说;而光照不足限制幼苗的渗透调节能力,支持了“权衡作用”假说;但是,干旱和庇荫分别独立地影响生物量分配和比叶面积,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支持了“独立影响”假说。这些结果表明“权衡作用”、“促进作用”和“独立影响”假说并非相互排斥的,而是取决于植物的不同性状。这些树木幼苗对干旱和庇荫的驯化和适应机制,在模拟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树木的更新、生长和分布以及森林碳汇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遮阴和干旱对幼苗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eb.13615